缔冠期刊网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2022-06-09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现状,回顾了中医药信息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后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生源、教师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分类以及学科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教育发展;学科分类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学下的一门崭新的二级学科,是中医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以中医药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医药信息在意象世界中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大数据处理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提高处理开放环境下复杂巨系统数据的能力为主要研究目标。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信息学设为二级重点培育学科,到目前为止,已有13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包括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院所、图书馆、医院、中医药大学中的信息工程学院等科研、医疗、教育机构;6家国家教育部设立的中医药信息学二级自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将有首批中医药信息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国家人事部设立的中医药信息学博士后工作站1个,已经培养了5批博士后工作人员;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应用方法学重点研究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三级实验室各1个,已经开展中医药信息学的相关研究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一批相关学会已经建立,包括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信息分会、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中医药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信息学专业委员会也正在筹建中;此外,中医药信息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出版物——《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和《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出版了学科专著《中医药信息学》,其系列丛书也即将出版;《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信息学》卷专门设置了“中医药信息学”二级类目。这些机构的设立及学术平台的搭建,培养了一支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队伍,推进了学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1.中医药信息学教育现状

  1.1本科教育

  教育部尚未设立中医药信息学这个学科,因此,中医药信息学的本科教育分属在管理学、工学等学科类目下。在中医药本科教育中,一般是开设管理学学科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和工学学科下的医学信息工程(080624S)课程,二者均为本科4年制。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的中医药院校有11所,其中,安徽中医学院和湖北中医药大学于2001年开设,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3年开设,河南中医学院于2004年开设,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开设,广西中医学院于2006年开设,福建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于2009年开设,山西中医学院于2010年开设,湖南中医药大学于2013年开设,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4年开设等;开设医学信息工程课程的中医药院校有9所,其中,辽宁中医药大学于2010年开设,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均于2011年开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于2012年开设,湖南中医药大学于2013年开设,安徽中医药大学于2014年开设等。到2014年为止,我国共有20所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信息工程或信息管理课程为主。

  1.2研究生教育

  最早开设与中医药信息学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的机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早在198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中国中医研究院就设立了管理学学科下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成为全国不仅是中医药领域、而且是整个医药学领域最早设立信息科学相关研究生培养的单位。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教育部备案于中医学下设立了中医信息学博士与硕士学位二级自主学科学位授予点;同年,在中医学下设立中医药信息学博士与硕士学位二级自主学科学位授予点的单位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下仅设立中医药信息学硕士学位二级自主学科学位授予点的单位包括江西中医学院和安徽中医学院。上述院校于2013年开始招生,第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将于2016年毕业。201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教育部备案于中医学下设立了中医药信息学博士与硕士学位二级自主学科学位授予点,并于2015年开始招收中医药信息学的硕士研究生。

  1.3博士后人才培养

  2006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设立中医药信息学博士后工作站,这标志着中医药信息学作为一个学科首次得到认可。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了中医药信息学博士后工作站,到2015年已有5批博士后工作人员出站。

  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培育学科建设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把中医药信息学设为二级培育学科,当年批准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和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个重点学科挂靠单位,以后又一次性地批准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西中医学院计算机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11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到目前为止,共有13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培育学科中医药信息学的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2.中医药信息学教育特点

  由于中医药信息学并没有系统的本科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就成为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2.1生源特点

  由于没有系统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了中医药信息学学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博士后也成为了中医药信息学学科人才队伍组成的重要力量。与中医药学其他二级学科不同,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的生源体现了生源专业多样性的特点。最初的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是在情报学下,因此属于管理学科,入学时分数线较高,尤其是英语的分数线较中医药学专业的分数线高出较多,因此,早期的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除了中医药学较优秀的生源外,相当一部分来自情报学、图书馆学或医学信息学的本科生。而有了博士生招生后,其生源一部分来自本学科自身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另外一部分则来自中医学、中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学等学科。博士后工作人员的招收面比较广,除了中医学、中药学外,还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数学等学科的优秀人才。

  生源专业的多样性造就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聚集。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工作人员,由于所面对的是新兴学科,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很多东西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创造、去建立,而不是在课堂上学到,或从教师处学到。他们经过本科、硕士、博士期间的学习,本专业知识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创造中医药信息学的知识,成为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力。他们中的很多人毕业于国内或国外的知名院校,师从优秀导师,本身有着很高的科研素质,很强的独立创新能力,这些因素促使他们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实际上,中医药信息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教学相长体现得最为充分。师生间的讨论经常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些学生大多都敢于和教师说我不同意您的观点,我认为应该怎样;同学问的学术思想碰撞就更为频繁和有效。当然,另一方面,同学问、师生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合作促进了某一观点的形成和确立。就我们的经验来说,建立定期的师生讨论会,比如每周1次,又或2周1次,每次请1位同学讲其课题的研究进展,教师和其他同学就他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是产生新的思想的有效方式。学生间课题的衔接也很重要,既要做到不重复,又要做到相互关联,这对团队的形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当然团队间的合作与碰撞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基于中医药本体的数据挖掘研究团队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团队的碰撞就产生出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2课程特点

  2.2.1课程不固定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没有成形的培养模式,因此,其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并不固定,多是按照不同需求进行设置,课程设置更偏向于科研的需求。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2门中医药信息学硕士课程,包括中医药信息基础和中医药信息资源管理。前者的课程包括中医药信息学概论、医学信息学概论、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医药学文献主题标引、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医学信息素养、数据库基础理论、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医药临床数据挖掘等;后者包括生物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古籍文献资源管理、中医药文献计量、信息分析与评价、中医药知识服务方法、医学科技查新、中医药行业统计与应用等课程。除上述课程外,中医药信息学的硕士生必须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政治、外语、中医药学相关课程等。此外,教师一般还会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其他综合性大学进修1~2门相关课程,如计算机语言、数据库设计、医学统计学等。其他开设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课程的院校也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因此,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固定的模式。

  课程设置不固定既有其弊端,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弊端是造成了课程设置和交流上的困难,培养模式不固定,培养出的学生差异较大。有利的一面是能够适应创新需要,更容易满足科研需求。

  2.2.2教师的局限性中医药信息学的交叉特性使得其所涉及的学科面极为广泛,从中医学、中药学,到中国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与信息管理,甚而关联到量子力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分形论、混沌论、复杂科学等。如此广泛的学科领域,很难有一个机构能涵盖所有相关学科所需要的教师,因而在教学上显现出教师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作为个体导师,也很难具有这样多领域的知识,特别是在这所有领域中都非常精通,因而在个体上也表现出教师的局限性。教师的局限性导致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具有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形成独立观点,促进学科理论、方法、工程技术发展的能力。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学生为例,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专业背景为中医药学,需要融合信息科学及大科学知识,重点对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与方法做出突破;另一类专业背景为计算机、化学、数学等学科,需要融合中医药学及大科学知识,重点对中医药信息学技术与方法做出突破。前者做了大量基于中医药理论,运用信息科学的方法学和计算机技术构建中医药知识模型、中医药知识关联、中医药知识发现的研究工作;后者则做了大量基于计算机、化学或数学知识,结合中医药学知识,进行数据挖掘的工作,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平台,包括临床决策支持平台和中药新药辅助开发平台。

  2.2.3论文的创造性由于学科的交叉特性和新兴特性,研究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尤其是当其所写的论文涉及到理论或方法学时,难度就更加突出。而这些论文的完成很少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因而,很多时候得不到重视。但就科学研究来说,似乎需求,即便是国家需求也不是唯一的出发点,而个人兴趣也是科学研究,特别是理论科学研究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就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科学研究来讲,自娱自乐也是其理论科学创新发展的必经道路之一。当然,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人的论文被评为院校级的优秀论文,这是因为他们确实提出了很多独到的、创建性的观点。就他们提出和论证的这些观点来说,他们应该是优秀的。纵观历史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竟然有许多人是因为博士论文而获得的。因此,博士论文,当然博士后出站论文也在其列,为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科学研究的进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2.4课程涉猎广泛课程涉猎广泛是交叉学科最为明显的特点,更何况是这样一门最古老与最新兴、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技术与艺术交叉融合的学科呢。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的中医药信息学的2门课程可以窥见一斑。其硕士课程分为“中医药信息基础”和“中医药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内容涉及信息管理学理论与方法、信息资源基础知识信息统计分析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图书情报学方法与技术、数据库基础理论与计算机处理技术、生物医学大数据与知识服务等。此外,还需要学习相应的中医经典著作和所有的公共课程,可见其涉猎范围之广泛。

  3.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分类

  中医药信息学主要分为中医药信息资源管理、中医药信息工程2类。

  3.1中医药信息资源管理

  中医药信息资源管理是中医学、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中医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为文献载体信息;研究内容为文献资源的获取、整序、组织、分析和传播利用等;研究手段主要采用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主要是实现中医药文献信息的有效管理。

  3.1.1中医药图书馆学中医药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献资源建设、中医药文献信息组织研究、中医古籍资源积累方法研究、中医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医药图书馆标准建设、中医古籍资源建设、中医古籍数字化及其应用等。其突出的特点是对中医古籍所开展的研究。

  3.1.2中医药情报学中医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战略情报、中医药竞争情报、中医循证医学、中医药文献计量学、中医药科技查新、中医药统计数据应用等。主要开展的工作是中医药领域的情报收集、分析与处理。为中医药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所需的情报咨询。

  3.2中医药信息工程

  中医药信息工程主要是中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互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中药信息学与中医临床信息学。

  3.2.1中药信息学中药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成分群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基于药性的配伍规律及其应用、中药新药研发辅助平台建设、中药生产过程分析与控制的信息处理技术等。主要特点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组方配伍规律、生产条件控制等。

  3.2.2中医临床信息学中医临床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信息学学科特点、中医医院信息系统、中医电子病历、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等。主要特点是基于中医临床特点重点研究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以及适用于中医临床的信息系统。

  4.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方向

  4.1中医药信息学原理与方法

  中医药信息学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中医药信息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方向包括大科学与中医药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学原理、中医药信息学方法学等。主要特点是探讨从量子力学开始,包括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及复杂性科学等非线性科学工作者与中医药信息学的关联关系;基于中医药学本体的语义网络技术等。

  4.2中医药信息标准

  中医药信息标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和国内2个方面。国际标准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活跃,主要涉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TC249)和健康信息技术委员会(TC215)中的中医药信息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疾病分类代码(ICD)中的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代码(ICTM);与医学语言系统(SNOTCM)对接的中医药临床术语系统(TCMLS);HL7中的中医药学相关模型部分;CDISC中与中医药有关的标准等。国内标准则主要涉及术语标准、中医药信息标准框架、中医药元数据标准、中医药数据元标准等。其特点是在相关国际组织传统医学信息标准研制方面始终掌握主动。

  4.3中医药科学数据

  中医药科学数据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型数据库构建、大数据平台构建和数据分析与挖掘。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范围的虚拟研究院,集中全国的力量共同打造中医药科学数据平台。

  4.4中医药知识服务

  中医药知识服务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药本体构建及评价、中医药数据网格、中医药云计算平台、中医药知识平台构建等。其主要特点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密切合作,形成多学科共同攻坚的局面,特别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对推进中医药知识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5.小结

  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与博士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其他中医药学科或相关理工科学科下已经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博士后,但第一批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生要到2016年才能毕业。尽管研究生与博士后教育还很不完善,但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已具备雏形。不断发展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为中医药信息学科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支撑条件,已经是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