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体育中考异化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2-06-08

陈 智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从体育中考异化现象着手,依据体育中考异化现象的种类,分析我国体育中考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促进体育中考合理开展,归正体育中考价值取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体育中考;异化;现象;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68-03

1 体育中考异化现象剖析

1.1 体育中考恶补班涌现

体育中考作为一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树立现代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和品质;给予学生更多锻炼的时间,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引起社会关注,提高体育的地位.[1]根据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各地区均开始实施体育中考.[2]目前,当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体育中考辅导班”、“体育中考补习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招生、辅导广告,各种中考体育“得分策略”不断涌现,更加令人费解的是,甚至有些体育类名校也开办了类似的辅导班,学生及家长似乎看到了希望与安慰.据调查,当前我国各省市的体育中考的考试方法繁多,从考试结构来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毕业前的现场测试,另一种是现场测试+初中3年的过程性评价;从测试方(现场测试)来分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指定项目必测型,一种是指定项目必测加自选型,一种是指定项目自选型.[3]从两种考试结构来看,第一种毕业前的现场测试跟偏重于对学生的学校体育进行结果性评价;第二种增加了初中3年的过程性评价.这两种考试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结果性评价以技能评价为主却忽视过程,然而对过程的价值取向才是体育中考的核心价值所在.恰在此时,辅导班的出现正是为了帮学生在技能性测试中拿到分数.中国体育报曾在2012年4月12日报刊登这样一篇报道,题为“同学,体育中考你能过吗?”[4]正是由于“为分而练”,使体育中考辅导机构风靡盛行.

1.2 体育中考组织暗箱操作

为了分数、为了孩子考进理想高中,家长们不惜代价疏通关系“暗箱操作”,将体育中考推入了黑暗的深渊.中国社会包括体育圈尚且不乏一些“假、黑、赌”事件,不论是足球界还是其他领域.[5]现实中,很多学生“宁可坐死也不跑死”.由于许多新闻媒体报道过学生跑步猝死的事件,这使得青少年同其家长们惶恐不安.为此,学生不愿上体育课,一些考生再度摒弃体育项目练习,家长庇护其子女,甚至不再让孩子多跑步多运动,这成为实现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育锻炼意识的桎梏锁链.执行操作主体的权利在这时被无形地放大,得以顺利地施展.一些体育中考组织人员对于托关系、有背景学生给以徇私舞弊、制造假成绩,行为违背了中考公平公正的原则.

1.3 地区教育行政机构改动较难项目

某些地区教育行政机关将体育中考项目的更改,这意味着“帮助”学生度过“难关”.通过将学生认为较难的项目更改为简单的项目,从而客观介入了学生的考试过程.例如将中跑更改为8x50米的折返跑,因为惧怕再度出现学生跑步猝死.[4]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剖析,过去,体育教师都明确该教什么、考什么.现在却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去,体育是学校的一门课程,现在,体育课变成了“俱乐部”.[6]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怎能正确掌握科学的运动锻炼的方法?怎能锻炼出体格健康、强壮的学生?地区教育行政机构本应该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处理此类问题,而以改动较难项目来应对,着实有些敷衍的意味.统计了全国32个地区的各种类项目所占比重(表1),不难看出近年来各地区对综合技能及健康指标内容测评的重视.试想,如果按照某些地区遇难项目便改的方法,那么将失去这些项目设立的意义.

1.4 体育中考中学生替考现象

无独有偶,体育中考考场上也存在同高考体育一样的替考现象.高考考场中总或多或少看到替考、冒充的学生被通告,但中考却未能形成这样一种监督机制.学生体育能力缺失、身体素质低下,导致不敢考试、甚至不能考试的情况都存在.由于未进行及时的管制与约束,替考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及家长便心存侥幸和依赖,考风每况愈下.与此同时,这种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变得习以为常,更多的人愿意接受这样的现象而不愿或不敢反对.

1.5 体育中考后学生不再锻炼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是升学“工具”,恰如一块敲门砖,用过之后便万事大吉.[4]由于来自其他课业压力,这些学生不得不在考完之后,放下一度热爱或者曾经拿起的体育锻炼,有的甚至开始对体育产生反感.体育中考一结束,积累下来的终身体育锻炼、体育健康的观念和意识随之便被抛向九霄云外,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家长的教育、没有社会舆论的导向、没有自我约束的意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文化课学习、体育在其生活中变得名存实亡.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钟声体育意识及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7]但由此来看,学校体育的工作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导致学生对体育中考的价值取向异化,体育锻炼意识淡薄.

2 体育中考异化产生的原因

2.1 体育中考组织中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中考执行组织监督管理制度的缺失,使组织中个人不能依靠自我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试问为什么要设立制度?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使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约束力的监督制度是为了使体育中考组织中的人员的行为规范,从而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从体育中考的组织实施来看,各教育部门网站发布的关于体育中考实施细则显示,由各省体育局组织的升学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县(市)的升学体育考试工作.而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够严谨,组织内人员的行为准则需要有制度相应的约束才能够达到公平、公正,否则将会导致越来越多如“暗箱操作”的不公正现象出现.

2.2 体育中考组织监督系统的缺失

从组织结构来看,体育中考体系缺乏监督系统,监督系统是使体育中考的计划得以正确无误推行的机构.即便有了制度,但是职权分配过于集中时,滥用职权便开始滋生.因此,与体育中考执行组织相并列的监督系统缺失,使得体育中考中的弊端与不公平现象无组织无制度监管,工作人员无人监督,学生替考行为无机构针对性处理,这也是体育中考异化的原因之一.

2.3 体育中考组织外环境各主体价值诉求差异

首先,学校作为体育中考的间接承担者,课程实施的好坏与之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对于体育中考的价值诉求在于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然而,从学校的决策者及教育者来看,“学生的升学率、学生的最终成绩”却又大于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已经屡见不鲜,虽不显现在明处,却也见诸于毫厘.学校体育的目的虽明确,也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可是数理化永远都是主流,毕竟谁都难以抵挡升学的压力,因此学校体育真正实施起来却表现出万般困难.不论对于课程的设置、安排,还是场地设施的建立、开放都说明一些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却难以从实处“落地”.体育教师也因此甚至不知道对于体育课该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课程为本了.

其次,从家长来看,主要担心孩子受伤,陪孩子练考试项目,归根结底还是和升学考试息息相关.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求的外界取值的关系中产生的”;[8]“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象了对人的需求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9]让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有难度,社会风气此时起着相反的作用,让学生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学习才是首要的,其他的都可以以后再说.家长对于体育锻炼也是毁誉参半,由于不是通过日常体育课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考前的锻炼成为一种投机行为,使体育课、体育中考失去存在的价值.

再者,学生们自身的观念在这些来自各方的影响下变得犹豫不决,他们原来希望的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时光被各方的压力充斥着,他们不再积极主动,不再对体育兴趣满满,看不到体育对其未来的重要性,从而变成了一个个矛盾的个体.换言之,他们对体育中考寄予的希望变成升学,得分,体育中考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负担.在种种矛盾的激化下,学生的体育兴趣被扼杀.再例如,耐力素质测试项目集中在1000m(男)/800m(女)跑、3分钟跳绳等项目,由于耐力项目训练体力消耗大,既苦又累是许多学生不愿练的项目,又是全国学生体质持续 20年下降的素质,因此体育中考必须选择合适的测试项目对学生的耐力素质进行测试[10].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主体价值取向的差异是体育中考异化的另一主要原因.

2.4 体育中考组织外环境中缺乏舆论导向及法规

人类体育本身除了具有满足人的生活和生命需要的内在的本质功能,同时还具有外在于此的社会功能,它当然应该合理地发挥两种功能,为人和社会创造最大利益.[11]体育的存在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体育中考的存在是为了国家和青少年拥有一颗永不磨灭的怀揣运动热情的心.社会的现实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基本都走在一条最普通的成才之路上,这是现阶段不容更改的事实.体育课虽只在学校内开展,但社会风气依然起一定的影响作用.社会上不正之风滋生的使体育中考的存在价值被泯灭.对于网络中和现实中出现的“体育中考辅导班”问题,需要社会的舆论予以正面指出其不合理,另一方面,法规的设立正是对这种不合理、与体育中考本质目的相悖的现象予以管制的诉求.

3 体育中考异化现象的对策

3.1 设立体育中考监督组织,完善体育中考执行组织内部管理制度

根据分析异化的原因可知,体育中考监督系统、制度尚不完善.当组织内出现问题难以解决时,人们的制度诉求变得更加迫切.需要设立一个体育中考工作监督系统及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专门针对体育中考组织人员进行监督与规范其行为.严肃地规定实施体育高考的工作人员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组织实施工作.

3.2 加强国家引导的社会舆论导向

社会舆论与风气需要得到改善,国家、学校、家庭应联合起来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举办宣传活动进行广泛的传播,旨在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愉快地运动、终身锻炼意识沟通和结合各方的力量.把体育放在大的融合的环境中去进行时代的考量,对于体育中考,需要各方的配合与支持.

3.3 建立学校家长协会,提高家长认识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真正落实

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需要学校高层进行重新审视、场地设施的合理开放与利用也需要得到调整.对教师进行体育观念意识培训,旨在从主导学生的教师着手.建议学校组织家长校内建立协会,长期对家长们进行体育锻炼及体育中考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家长中选举组织管理者及领导负责协会或社团的日常事务,并形成一种反馈机制进而监督学校体育工作.

3.4 政府设立法规管制不合理的“体育中考辅导班”

对于“体育中考恶补班”,政府需要设立法规对其进行严肃处理.治理包括网络和现实的各种投机取巧行为.由于一系列不合理的补习班等问题出现,破坏社会良性风气的传播,因此政府性行为在此体现的尤为重要.政府需致力于让全社会对体育中考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且合理、有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谢卓锋.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情况的审视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7-9.

〔2〕中发[2007]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

〔3〕冯海波,杨国庆.体育中考研究[J].平易体育文化导刊,2011,8(8):87-90.

〔4〕潘恩德,郭卫红.同学体育中考你能过吗?[N].中国体育报,2012-4-12.

〔5〕杨洋.中国足球联赛运行机制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Manager Journal.2010:(20).

〔6〕邓飞.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

〔7〕肖林鹏.体育管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第40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Ⅲ,第139、326页.

〔10〕黄龑.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08).

〔11〕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1)[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