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体育教师应该始终培养学生八种意识

2022-06-08

詹焰平

摘 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体育作为一种学科。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都开设体育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各个学段,体育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有所不同。但体育教师必须在各个学段培养学生以下八种意识,把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养;学生;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22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现代教育形成的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并在学校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只是各个学段,体育教育的要求和目标有所不同。但在不同的学段,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必须始终培养学生以下八种意识,把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发挥到极致。

1 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关键是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体育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首先,要在已经培养起来的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其次,要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再次,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的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2 健康锻炼意识

坚持适当体育锻炼的人,其心脏、肌肉和骨骼的健康水平以及精神状态与不锻炼的同龄人相比,要“年轻”许多。锻炼时最大心律一般控制在100-135次/分钟(用200减去你的年龄,就是你运动时所允许的最大心律值,一般在运动时心律要控制在最大心律的60%-80%)。要多选择一些有氧运动,例如:游泳、骑自行车、跑步、跳舞、爬山、跳绳、打篮球、羽毛球等等,这些活动对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都有很强的锻炼效果。一般以锻炼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该少于5分钟,否则对心肺功能的提高没有好处,以减肥健美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该少于20分钟,速度要慢一些,保持均匀呼吸。另外锻炼时间一般选择傍晚的时候进行体育锻炼,要形成固定时间锻炼的运动习惯,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3 合作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各类竞赛、课堂内外的各类体育比赛,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 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持自信心和不断的努力,败了也要拼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等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或落后的情况下,心理的承受能力得到的锻炼与提高。体育教师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还要把这些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教育学生要善于和敢于竞争,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质更全面,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 沟通交流意识

沟通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采用有效且适当的方法与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本领。在我们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体育教师要利用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不仅在体育课上培养本班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要搭建各种体育方面的平台,让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组织各种体育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等等。另外:寒暑假,学校体育场馆和场地有序对社会开放,最大限度地促成学生与社会不同年龄人群的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未来的社会。

5 生命至上意识

生命意识的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教育。主要在思想上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体悟生命之乐趣,磨练生命之魅力。面对人生的挫折,要以积极的心态,相信没有过不了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生命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珍惜生命,还要解决生存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多是一种精神取向的生命教育,它不仅包括自我的幸福、自我的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且作为社会的成员、人类的一员,其价值实现还表现在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怀和贡献。作为体育教师始终要培养学生“生命至上”的意识,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各种安全生活的技能,预防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避险能力及预防各种不法侵害的能力。我们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以及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同时也要处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关系;要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样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体育教师也要做好提高学生关爱别人生命的技能和能力,具备各种紧急抢救的技能和体力。

6 技能转移意识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经常会有某些相似或不同动作技术在各体育运动项目中出现,相似或不同的动作技术往往会对新动作技术的学习产生影响。即已经形成的动作技术对新动作技术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为正迁移;妨碍新动作技术的发展即为负迁移。体育教师应依据运动迁移发生的规律,通过教学内容的搭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法促进运动技能的正迁移,防止产生负迁移。同时要培养学生技能转移的意识,使学生在终身体育的道路上能很好地自学各种体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各种体育技能转化为日常生活、生存和学习及各种紧急避险和抢险的能力。例如:跑是一种体育技能,在突发自然灾害来临时(山体滑坡、山洪爆发、地震),学生如何快速跑?怎样跑?朝哪里跑?等等问题,是我们体育教师平时必须传授给学生的。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的技能最大限度地成为今后生活的技能。

7 永无止境意识

永无止境的成语解释是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我们体育教师要始终培养学生永无止境的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永不言败的意识。要将跳高项目的哲学意义传授给学生,不断追求新的高度,不断面对新的失败。在成功与失败之间要充分地认识过程的重要性。要善于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不断追求新的个人成绩。要教育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永无止境;体育成绩取得永无止境;身体锻炼效果永无止境;学习进步永无止境;奉献社会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8 科学饮食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锻炼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科学饮食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运动前后的合理营养补充。其次要培养学生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合理营养平衡和搭配。再次就是培养学生特殊体质和特殊疾病的合理营养调配。饮食是要讲究科学的,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合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把锻炼、营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和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16个字方针:讲究营养,重视保健,力求科学,保证卫生。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第二中学 24560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