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2022-06-08

山东省肥城市仪阳镇一滕小学 张春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18-01

公开课是执教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活动,或是为了研讨,或是为了观摩示范,亦或是为了竞赛评选。然而,不论为了何种目的,执教者都会经历一个反复打磨、修改、完善的过程,都会倾其所有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如果一名教师没有经历过磨课,执教公开课,是很难获得专业突破的,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以及名师等称号的获得者也大都有执教公开课的经历。

但是,公开课却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公开课代表的不是执教者的思想,而是很多人的智慧凝结成的,很多时候,执教者展示的课堂已完全不属于自己的思想。此外,它还与现实教学拉开了距离,是独立于常态教学之外的展示课、表演课、作秀课,是教研员导演的,执教者和学生合作完成的一场完美的演出。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确有不少公开课存在着作秀、表演的嫌疑,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公开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忽视公开课带给教师发展的“正能量”。

一、公开课有助于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公开课是教师发现问题、积累不足最深刻的过程。要执教一节公开课,就需要不断的打磨,在这个打磨的过程中,执教者的思路、思想、观念会不断地更新。每经历一次公开课,大到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工与处理、学生的认知基础,小到每一页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一个问题的设计甚至是每一句衔接语的表达方式、每一句评价语的设计与运用,无不仔细推敲,反复演练,力求别出心裁、精益求精。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经理五六次,甚至于十几次的试讲、打磨。直到公开课活动结束,执教者所耗费的精力、时间,往往是平时教学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不止,而原先自己的教学设计则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教师再回过头来认真对比、分析,教学设计前后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变?继而回顾课堂设计改变前后,学生的变化在哪里?这个反思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深刻领悟,为什么要改变?应该怎样改变?举一反三,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笔者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与公开课的磨砺是分不开的。在准备山东省观摩课《神奇的指纹》时,前后磨课十一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指纹的方法,即寻找每个指纹的特征点。其中,对于特征点的寻找和观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每次试讲,尽管使出浑身解数,课堂总是那么沉闷,学生似乎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几次失败的尝试后,经过其他教师的提醒,笔者才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根源。指纹的特征点是很微小的东西,只有在科学家做专业研究或警察破案时才会用到,笔者把这项内容引进课堂时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课堂因素,那就是兴趣。小学生需要的是感兴趣的实践体验活动,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而不是苦涩的观察训练。于是,笔者将教学设计进行了“大手术”,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一次“侦察游戏”,课前秘密在每个小组提取一名同学的指纹,课上就利用这个资源组织侦察游戏,找出这个神秘的指纹是谁的;游戏结束后,再告诉学生警察破案时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利用指纹的特点找出犯罪嫌疑人的,而是需要观察每个指纹上的120多个特征点,以此来引发学生对指纹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40分钟的课堂,学生们始终处在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同时也充满着好奇,这也正是学生求知过程中最需要的。课后,学生们还对指纹兴趣盎然:我和爸爸的指纹一样吗?双胞胎的指纹呢?怎样从指纹看出健康状况?指纹真的决定命运吗?这一个个问题不就是一粒粒求知的种子吗?之后,笔者编写下了一篇反思《课堂,要给学生播下探究的种子》。

二、公开课有助于教师风格的形成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而课堂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在研究中不断“刷新”,甚至是在颠覆中重生。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在课堂的磨砺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而公开课就是教师展示自我,同时又不断超越自我的舞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就指出:促进教师成长的最强烈的动机作用,就是教师对于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公开课所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更重要的,那便是教师基于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即便是每一节公开课呈现的都不是教师个人的思想,而是众多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但是,无论是同伴互助也好,专家引领也罢,教师面对不同的观点,总会有一个自我反思和判断的过程。他会想:哪种设计更适合我自己?更适合学生?哪种表达方式更能表现自己的特点?其实,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选择,也正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雏形。

无论是自己磨课,还是帮助同事磨课,既是不断精进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积聚能量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重复,笔者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巧妙地整合了“语文和综合实践”两类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课堂。例如,教学《赵州桥》时,引导学生开展以“桥的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通过走出去看桥、画桥、设计桥等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让习作“言之有物”;上科学课《植物的花》时,学生突发奇想:“我们身边为什么没有黑色的花呢?”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开展“花的颜色探秘”专题研究。整合思维下的语文课堂正是笔者在不断的研课、磨课中修炼的独特内功。

三、公开课有助于教师团队的发展

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展示的不仅仅是执教者自身的教学思想和功力,它更多的体现的是教研团队、学科组以及相关学科教研员的思想,体现的是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两个层面的校本研究要素。任何一节公开课,它的背后都是教研组教育智慧的分享,凸显的是教研团队的力量和风格。在一个教研团队或学科组中,无论哪一名教师执教公开课,受益者都绝对不仅仅是执教者本身。其中的每一名教师都参与整个磨课的过程,对于教学设计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修改,教学细节的呈现方式,都能了如指掌。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是教研组全体成员不断反思和生成的过程。他们会不断地思考:如果我在我们班上这节课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如果我在别的班级上又会是怎样的状况?为什么要这样改变?等等问题。这个思考就是教师不断内化思想,生成思想的过程。在这样的团队中,教师的发展往往都会带有自主性。

笔者所在的综合教研组共有六名成员,一名省特级教师,一名省教学能手,一名市教学能手,三名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去年,教研组朱文博老师经过层层选拔,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第六届学术年会。整个活动下来,教研组全体成员先后磨课达十三次。在这个过程中,朱老师在一遍遍地调整方案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状态。教研组成员,有自我的否定,也有找不到头绪的迷茫。但朱老师坚守,给每一位教师以启迪,一次次试讲,一遍遍修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执教者与自己,与同伴,不断碰撞,不断反思,相互促进与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发展的不仅仅是朱老师自己,还有整个教研团队。

公开课可能有时有表演的成分,没有常态课那样的真实。但公开课的磨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深度思考以及坚持,确实是常态课所远远不能达到的。当一名教师在寝食难安、挑灯夜战去打磨公开课的时候,那么这名教师不就已经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了吗?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公开课是他们获得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编辑:杨迪)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