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景阳冈》读后答小记者“问”

2022-06-08

任永刚

讲读课文时的“问”,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应该有机会问教师。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多是一边倒,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一问一答到底,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甚少,教师问完后就以为学生都会了,而让学生问教师的极少见。笔者多年来倡导读书质疑,每教一篇课文,都给学生一个当小记者的机会来提问题,教师答小记者“问”。学生的“问”,可让学生讨论解决,也可教师直接作答,不好答的问题,就二次备课另择时间再答。这样做,是想把教师提问的数量减下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发现疑点。这项小改革无须大理论,教师心里只要装上一个“敢”字就可以了,即课堂上敢让学生问。

有一次小型教研,我市一位老教师执教《景阳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环节是“读后质疑”。教师说,同学们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大胆提出来,无论字词句篇的问题,还是细枝末节的问题,都可以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看谁能把老师问倒。这一课提的问题特别多,有些问题教参上没涉及,真的不好答。这里捡主要的问题,把我们讨论给出的答案略加整理,与一线教师交流一下。

小记者:人们常说“喝酒”,武松为何说“吃酒”?

教师:说“吃酒”是方言,就像我们这里把“抽烟”说成“吃烟”,有些地区把“喝茶”说成“吃茶”。“吃”,古汉语一般不当吃东西讲,义项有二:①口吃,俗称结巴;②吃吃,笑声。吃东西的意义,在古汉语里写作“噢”,一般不写作“吃”。喝酒、喝水、喝茶、喝粥等,都是普通话语汇,要注意正确使用。如家里来了客人,要说请喝水,不说请吃水。有篇课文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题目,这是一个固定短语,其中“吃水”是动词,指取用生活用水。习作引用这个短语,不可把“吃水”视为方言,改成“喝水不忘挖井人”。“吃水”,单指供食用的水,用作名词,则是方言。

小记者:武松吃四斤牛肉十八碗酒是否夸张?

教师:生活中的确有大肚汉,可能吃这么多牛肉,一连吃了十八碗酒居然不倒的,恐怕找不出来,你想小说中能少了夸张的成分吗?不只如此,原著下文写武松在去快活林酒店的路上吃酒,每到一店吃三碗,一路吃了三十几碗,后入店醉打蒋门神,这样的海量不是更玄乎吗?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描写武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能喝能吃,大呼小叫,是为了凸显好汉粗野、豪放、倔强、勇猛的个性。写吃酒是铺垫,为了烘托后面的“打”,前是打虎,后是打蒋,打的对象虽然不同,但都是借酒生威显神力,为民除害。若没有这段“吃酒”的描写,打虎的场面、打蒋的场面,就不会那么惊险、那么精彩,武松的英雄好汉形象就会大大减色了。

小记者:“三碗不过冈”是酒店名吗?

教师:《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中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课文改为“门前挑着一面旗”,写的也是这五个字。“招旗”,也称“酒旗”,有杜牧的诗句为证:“水村山郭酒旗风”。还有的称“酒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酒店的幌子,用布做成,也称酒望子、酒帘。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酒家的标志。课文中称“旗”欠妥,感觉少了点古昧儿,建议改为“酒旗”。有的同学问,新版水浒传电视剧中的小店门前高挂了两面酒旗,一面是“好酒百老泉”,另一面是“三碗不过冈”,不知为什么?电视剧把“酒帘”变对联,似有画蛇添足之感。原著上没说这家小店的名称,有的说是景阳冈酒店,这不可能,冈下不可能只此一家酒店,若都以地名挂酒旗,就不便于示人。小说中的这家小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另起店名,主人在招旗上写的这五个字,已有别于其他酒店的名称,且能说明店里卖的是好酒、劲儿大,无疑能招揽顾客,再挂一面“好酒百老泉”的酒旗就没有必要了。“酒旗”上多写店名或酒名,人们把它视为“三碗不过冈酒店”有什么不好?细想,作者描写“三碗不过冈”招旗,也为后面写武松吃酒作了铺垫,好汉倔强,看了不信,就非吃不可。

小记者:武松出门为何只带哨棒防身而不带刀?

教师:书上说的“哨棒”,是一根木棍子。武松以为自己打死了人,才逃离家乡,到柴进庄上避难,逃离时随手拿一根木棍防身是可以理解的。有的说,武松知道那人没死,就与柴进告别,要回家看哥哥,他为何不向柴进要一把刀?就武松的个性来说,不可能主动要刀,他自以为天下无敌,专打天下的硬汉,要刀不是让别人轻视了吗?从武松离开柴进庄,到小店吃酒,上冈,作者不只十次八次描写哨棒,可见哨棒有“用”。后冈上打虎,哨棒被折成两截,这才引出了他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的更精彩的场面,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好汉。假如武松真的带刀上冈,就变成“武松杀虎”了,还能凸显他的神勇、神威、神力吗?

小记者:古人为什么把老虎叫大虫?

教师:“虫”,泛指动物。《大载礼记·曾子天圆》将其分为五类: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保虫。这里略作浅释:毛虫,指四条腿的,全身长毛的动物,如虎、狮、狼、狗等。羽虫,指鸟类,如燕子、麻雀、鸡、鸭等。介虫,有甲壳的动物,如龟、蛤蜊、叩头虫等。鳞虫,身上有鳞片的动物,如鱼、蛇、蜥蜴等。保虫,指人类。毛虫,古人以“麟”为尊,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谁也没见过。而虎为毛虫,因其凶猛被称为百兽之王,《水浒传》中把虎叫“大虫”是方言,可能是这个原因吧。

小记者:“铁棒似的虎尾”是比喻吗?

教师:这个短语所在的句子是:“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这一句是比喻连用。“吼声”像“霹雳”,这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明喻,喻声。“铁棒似的虎尾”,是一种简短、明快的比喻(修辞学上称缩喻),本体是“虎尾”,喻体是“铁棒”,比喻词是“似的”,喻形。比喻连用,有声,有形,加上震动了山冈的夸张,使老虎之威风跃然纸上。课本上这种比喻不少,比如“鹅毛般的苇絮…白玉似的毛色”“人的海洋”等,同学们要注意积累。

小记者:“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武松为何少说?

教师:这个问题不好直接作答。老师查阅了《水浒传》,原句是:“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这句话原来没有“说”字,是编者后添上的。“少说”,一般解释为说少一点。如: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而“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中的“少说”与前例不同,并非说少一点,实际意思是比“一二十遭”多。若改为“多说也就是走过了一二十遭”,“多说”也不是言多,实际意思是比“一二十遭”少。武松介绍的“我是清河县人氏”,并非闲聊,意在告诉店小二他是外地人,比不上阳谷县当地人过冈的遭数多。说“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是合乎情理的。当地农夫几乎天天上冈砍柴、挖药材等,武松能做到吗?大虫已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可武松仍然不知不信,以为店小二用话吓他,这也说明他过冈的遭数少。原著用“少”,形容数量小,符合实际。编者添了“说”不只没有说少一点遭数,还添了一点吹嘘的味道。

课文中的这句话,老师细读后又调整了两个字,删去量词“条”,添了方位词“上”。调整后的句子是:“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景阳冈上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读了这个句子后,你还有“武松为何少说”的疑问吗?若有新的疑点,可提出来再讨论。

(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2614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