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讲述——教学《牛郎织女》的另一种路径

2022-06-08

于 强

《牛郎织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民间故事。我们通常会把它当作一般性的课文来教,或者以文学的视角进行教学。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径呢?

在文献记载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初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织女和牵牛是天河旁边的两颗星宿,彼此并没有关系。而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历史文献,要算《文选·洛神赋》李善注引曹植(192-232)九咏:“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到了南北朝时代,任防的《述异记》所记录的故事便比较完整:“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红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但是,即便如此,在人物数量、故事内容和情节设置方面,也和教材中的故事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种差异性的现象,恰恰印证了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文学,它存在于人们的口耳中,是依靠人与人、代与代之间不断地口耳传承,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再创造。它是一种“活”的文学,一种极具传承特点的口头文学。

可见,《牛郎织女》的教学可以有另一条教学的路径,即抓住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传承特点,遵循民间故事传承的规律,以讲述为教学的方式和路径,由文本教学走向故事传承,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实现民间故事教学与传承的有机融合。

环节一:听故事,说感受,营造“牛郎织女”的传承语境

儿童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能让儿童愉快。著名民间故事学家刘守华先生指出:“欣赏故事的快感来自故事的深层结构同人们心理结构的自然契合,使人们从故事中发现了自己,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学之始,教师可以从牛郎星和织女星入手,出示夜空图,带领学生找寻牛郎星和织女星,然后教师生动地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创设民间故事的传承语境。在学生听完故事后,再让学生说说故事中有哪几个人物,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的内容,为学生学讲民间故事做好铺垫。

环节二:理结构,串情节,记忆“牛郎织女”的传承文本

任何讲述的基础在于对故事内容的记忆,而记忆的关键在于对故事结构的把握。所以,在学生听完故事、练习讲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梳理成七个小部分:“牛郎生活困苦一牛郎周到地照顾老牛一牛郎与织女相识一牛郎与织女美满生活一王母捉拿织女——牛郎与织女天河相隔一鹊桥相会。”然后,让学生细读每一个小部分,并引导他们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每一部分的情节。比如“牛郎与织女相识”的部分,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嬉戏”“织女下凡”“树林相识”“互有好感”等情节。

在学生初步厘清了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后,再依据梳理出来的七个结构板块,把学生分成七个组,一个组一个板块,让学生抓住情节关键词练习讲述。小组讲述后,每组选择一名同学,按照故事的结构顺序依次在全班讲述,最后再评价哪一组选手讲得比较完整和流畅。然后,照此方法循环进行,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将其中的一个环节讲述一遍。最后,再让每个学生将整个故事讲述一遍。这样将讲述的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散与整合,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减轻了讲述的任务,又因为有竞赛的氛围而令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从而通过讲述来记忆故事。与此同时,反复地讲与听,本身也有利于对故事的记忆。

环节三:作比较,找异同,发现“牛郎织女”的传承意义

教学中,常常会看到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扣住课文中的语言,努力想让学生讲述得生动一些,可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发现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没有让自己的讲述找准方向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表达。所以,在反复练习讲述前,要让学生发现“牛郎织女”的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任防《述异记》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课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则反映了课文版“牛郎织女”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因此,在学生大体能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抓住两个故事的差异展开比较阅读,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增加了什么,删去了什么,改了什么。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增加了这些环节:“织女下凡””老牛帮牛郎与织女相会”“牛郎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捉织女”……改了如下环节:“牛郎与织女居住地由天河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人间一个天上”“他们的婚姻由天帝安排变成了自由结合”“织女由不贤惠到贤惠”“拆散他们的人由天帝变成了王母娘娘”……可以说这些不同之处,已经触及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此时,再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不同之处可以看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传达着什么,从而让儿童发现故事的意义:”好人有好报…勤劳善良的人会有美好幸福的生活”“向往婚姻的自由”……

环节四:反复讲,评表现,提高讲述“牛郎织女”的水平

一个成熟的讲述者就是一个活的民间故事。讲述者的讲述不是对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浸透着讲述者的思想意识和丰富情感,以及文化观念的认同,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可见,讲述的效果是由讲述者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即“我”想通过这样的民间故事要传达给听众什么。所以,在反复练习讲述时,要先让学生明白“牛郎织女”每一部分要讲出什么意思来,然后以评价和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讲述中哪些地方没有把意思讲出来,如何调整,有哪些方法,最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中讲述能力较强学生的作用,让他们组织示范和评价,从而提升本组学生的讲述能力。比如在讲述”牛郎周到地照顾老牛”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明白要把“牛郎的周到”和“心眼好”讲出来,然后让学生练习讲述,再通过评价、示范来让学生知道讲的时候要重点突出“总是”“又肥又嫩”“上游”“最干净”这些词,讲的时候语气、语调要带有对牛郎夸赞的味道。这样,再通过小组练习,学生的讲述水平便会得到提高。

在此过程中,讲述者、听众和讲述情境被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学生便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讲述者,他们会根据故事的意义和听众的反应自主地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创生,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讲述能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着民间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环节五:搞活动,说心得,进行“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承

倘若以后的儿童所接受的民间故事只是来源于文献的话,民间故事就会因为传承方式的改变而使得它的生命力丧失,不断地创新和生成就会止步。因此,教学《牛郎织女》不能止步于学生能够较为生动地进行讲述,而要让他们担当起“牛郎织女”故事的传承者,开展民间故事的讲述活动,组织他们为家里的亲人、小区里的小伙伴以及其他年级的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记录听众的评价和感受。最后,组织大家开展讲述活动的交流,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民间故事的传承意识能够在他们的心底里扎根。

面对不同的人讲述“牛郎织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意义的实现,既有心理上的磨炼,也有讲述能力的历练,更有文化传承的实践。所以,鼓励是这轮讲述的核心词。在这轮讲述中,可以设计“讲述积分卡”如下表所示,并根据积分,设计阶梯式的奖励。

60分为优秀讲述者,90分为铜牌讲师,120分为银牌讲师,150分为金牌讲师,并以班级的名义定期举行仪式颁发证书。积分卡与阶梯式的奖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乐于讲、喜欢讲,并不断地、自主性地提高讲述的水平。讲述的意义、传承的意义便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将讲述作为民间故事教学的另一条路径,把讲述作为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活动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民间故事,把握民间故事的文学特点,受到民间故事的熏陶和教育,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讲述者,一个民间故事学习的主动者,一个民间故事的传承者,可谓一举多得。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