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怎一个“愤”字了得——《司马迁发愤写》文本细读

2022-06-08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文章在该单元主题“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照下,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文本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关注了司马迁的一生,所以不少故事只是笔带过,而这常常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浅尝辄止。为了避免学生感悟文本时蜻蜓点水,很多教师在文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发愤”一词上做文章。确实,“发愤”是“文眼”,笔者发现,这篇文章怎一个“愤”字了得!

愤悱

《全唐诗》中收录王周的《自喻》,诗中云:“五岁禀慈训,愤悱读书志。”朱熹也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愤悱”就是一种状态,一种“积淀”的状态。而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1、2自然段就在描述司马迁这种“愤悱”的状态——不断积淀,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

1.黄河文化和英雄文化的孕育

文章开篇说:“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这是文本中仅有的三处具体描写中的第一处,透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看到黄河之畔,悬崖之巅,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可以想象,大气磅礴的黄河文化给了司马迂怎样的滋养,而荡气回肠的英雄文化又在司马迁心中激起怎样的波澜。这自然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2.父亲的影响和嘱托

文章在第1自然段中介绍了司马迁的父亲:“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并把三处具体描写的第二处“献”给了司马谈,以“细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临终嘱托”的画面:“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人动容。“受父亲的影响”“牢记父亲的嘱托”,让我们找到了司马迁矢志不渝的另一精神支柱。

3.读书游历和整理史料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崇尚的生活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也不例外——“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勤奋的身影更是跃然纸上:“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其中,“忙着”“走遍”等词,足以彰显司马迁在成为“伟大史学家”的道路上付出的刻苦努力。

义愤

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到别人蒙受冤屈,一定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仗义执言,而从不会考虑自己的处境,也绝不会做出“落井下石”的卑鄙龌龊的行径。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补充一些有关“李陵事件”的历史资料: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一次,李广带领五千步卒深入敌军,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罪过。司马迁却认为:“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摧残肉体和精神的腐刑。让学生真正明白“辩护”的勇气和“得罪”的荒唐。

悲愤

这是怎样的刑罚?这又是怎样的耻辱呢?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因李陵之祸遭受这身心的摧残,深为邻里同乡耻笑,玷污了祖先,又有什么颜面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这份耻辱也只会越来越深重。我因此每天愁肠百转,在家里恍恍惚惚,若有所失,有时走出家门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怎不汗流浃背沾湿衣裳?我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遭受如此沉重打击,怎能不叫人悲愤交加、悲愤欲绝呢?“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残生”一词足见司马迁当时从心底流露出的悲凉,这“生不如死”的喟叹让所有善良的人们扼腕唏嘘。

发愤

生死抉择之际,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感召着司马迁:少年时的梦想,青年时的栉风沐雨,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切都在昭示司马迁,苦难也是财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感叹: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窘而著作《春秋》;屈原遭放逐而撰写《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国语》问世;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诞生;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就《说难》和《孤愤》名篇;而《诗》三百篇,更多是圣贤们“发愤”之作。至此,“发愤”有了新的注解——

1.一句警世名言

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辉的名言,总是说话者在迎接生活挑战、跨越人生障碍之后,仍坚守崇高信仰的折射。而它必将引领今天的人们包括我们的学生,憧憬未来,激发斗志,永不言弃。文本以描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形式呈现出这千古名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生死抉择的艰难和完成史书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2.一段涅槃重生

紧承上文的心理活动,文本继续它的第三处具体描写:“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我们可以想象,这“埋”需要怎样的毅力,这“摊”显示出怎样的超然。当然,我们还需要告诉孩子们,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在编撰史书的时候,就必须“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记录的历史才会公正客观。

3.—部史家绝唱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透过“52万”这个数字,我们要让学生看到“一百三十篇”中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想到“今天52万余字的纸质图书已是沉甸甸,那52万余字的竹简又该如何”:透过“13年”这个数字,我们要让学生看到“近5000个日日夜夜”或是“酷暑难熬”或是“寒风凛冽”,想到“忍辱负重”“毕生心血”……

“愤悱”“义愤”“悲愤”“发愤”,怎一个“愤”字了得!沿着这样的行文路线,顶天立地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自然跃然纸上并永远矗立在我们学生的心中。

(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镶潘J 小学22413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