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斯霞:给孩子的那片爱的霞光

2022-06-08

周一贯

斯霞是中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特别受人敬重。她出生于1910年,2004年离世。明年是她诞辰105周年。

我与斯霞老师的最后一次相聚是在1999年11月,她已是80高龄。其时,我们一起应邀参加上海的徐根荣老师(S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教育思想研讨会。还记得我的发言是《“论”到至处品自高》,有感于根荣同志递给我的一张名片上竞印着他的教学主张“加强词句,淡化篇章”8个朱色的字,实属少见,深为他的语文教学理念之朴实和锐利而赞佩。而斯霞老师为徐的题词又恰是“倡导‘加强词句’,语文教学开新风;力主‘淡化篇章’,降低要求见实效”。不经意间,我们竟想到一起去了。这件事,当时给我的震动,就一直存活在记忆里。

“十年旧事重寻,回首处,山高水深。”(清·彭孙通《杨柳青·感事》)中国语文教育的行旅,源远流长,恰如大江奔腾,穿越千古而连续今昔。其中有着多少代人的殚精竭虑、筚路蓝缕。没有过去,何来今日;不明以往,又怎谈未来。此刻在下的引笔著文,不仅是为纪念斯霞等老一辈奉上心香一瓣,也是要为“浙派语文”的继往开来,呐喊向前。

一、“浙派语文”的母乳滋养

斯霞老师虽然自20世纪30年代始便一直在南京一些小学任教直至退休,但可以说她是一直喝着“浙派语文”的母乳长大的。她出生于浙江绍兴诸暨的斯宅村。斯宅即以斯氏大姓祖居的一幢古建筑叫“千柱屋”而得名。她在耕读传家的书香世风中出生长大,自然离不开与“浙派语文”的血脉相通。以后,她又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深造五年,更为她立志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树立了路向。她曾这样写道:“(杭州女师)好几位风姿绰约的女教师,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她们或是口齿清楚,语言简洁生动,或是态度亲切,示范动作正确、优美。她们共同的特点是:举止文雅,待人接物有礼貌,教学认真负责。我非常敬佩她们,暗暗立下志愿:将来也一定要做这样的教师。”(《我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

从杭女师范毕业后,斯霞就在浙江绍兴一带当语文教师。先在绍兴的省五中附属小学(省五中设在绍兴),以后又先后在嘉兴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等学校任教,吮吸着“浙派语文”的母乳,奠定了她60年语文教育生涯的坚实基石。在教学中,她听到绍兴孩子的土话很不习惯,就把自己在杭女师学的一口杭州官话作为教学语言,使孩子们大感兴趣。她看到绍兴孩子普遍挂项圈、戴手镯,男孩头上还留有胎发编的小辫儿,便宣传杭州孩子不戴项圈、手镯,不留小辫儿的好处。低年级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她就一边讲道理边示范,再加上检查督促。孩子们不但爱学语文了,而且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在短期内得到很大的改观,使校内同人和学生家长对这位来自省城的年轻女教师给以一致好评。斯霞也开始尝到了教书育人的乐趣。以后,她在回忆浸淫在“浙派语文”中的那段岁月,还不禁满怀深情地怀念道:“头一年,我教的是一年级,任级任(班主任)。低年级是包班,一周难得有~节空课。……我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读书、识字、算算术,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画图画,带他们爬龙山、游东湖和大禹庙、饲养小动物……我爱上了我的工作。……也有个把同事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太烦人,决定弃教升大学,或改学别的专业;而我呢,认为读了师范,就应该当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我始终安心在学校工作,心甘情愿当‘孩子王’。”

就是在浙江当语文教师这些年,才奠定了她终生奉献教育的志向。同时,也在她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浙派语文”的种子。

二、“随文识字”的艰苦卓绝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展了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学制改革实验试点,也把斯霞推上了改革之路。她认真地反思了过去的教学,找出了自己“慢慢地教”的原因是受制于教材内容,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她决定要把学制改革试点的要求作为改革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起点。具体的办法是: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把六年制一、二、三年级的内容压缩在五年制一、二两个年级中完成,将五年制的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并轨。实现这个设想的关键,斯霞老师认为在于增加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她积极倡导“多读课文多识字”的路子,自己编教材;先学汉语拼音,再教若干独体字、短语和句子,这样便没有统编教材中单独集中识字了。走出这一步十分艰难,因为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比较注重于集中识字,解放后已涌现了不少集中识字的实验,这就导致在当时的教材中也较多地体现了集中识字的编排方式。集中识字的生字数占一半以上,如“比一比,认一认”,连续五六课的集中识字,每课十六七个生字,虽然生字后面带了词,有的还附了句,但毕竟没有故事情节,对儿童来说,无疑会感到枯燥乏味。现在,斯霞耍另辟蹊径,通过多读一篇篇故事短文,使儿童认识大量汉字。这样,儿童被故事吸引,容易学,效果好。因此,要求儿童多识字,也就应该让儿童多读课文。就这样,斯霞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被称为“随文识字”或“分散识字”。实践证明,这样的识字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儿童识字兴趣高,不枯燥,在识字的同时又提高了阅读能力,促进了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做起来十分不易。如何为“随文识字”的教学找到充分的学理依据:如何自编读中识字的课本;随文识字的分散性比起集中识字来方法更复杂,形式更多样,如何确立方法体系;随文识字如何巩固,以充分显示其效率胜于集中识字……这里边不知有多少的寻寻觅觅,又花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1978年起,斯霞和她的同事们又试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按“集中识字”方法编的五年制小学课本,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实验。这次,她们四个班除完成规定教材外,两年中共补充了40多篇短文和古诗,绕开了“集中识字”的部分,但识字量却超过了教材规定,识字的巩固情况是好的,特别是学生的读写能力比较强。

斯霞老师带领她的团队在识字教学领域艰苦卓绝地开辟了“随文识字”的新路,对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随文识字”融合了识字与阅读的矛盾,这对于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提前读写、开启智慧、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从深层看,更具有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营造书香社会的时代意义。这是斯霞和她的同事们的荣光,又何尝不是“浙派语文”的荣光,斯霞毕竟是从浙江走出去的语文教师。

三、“望形生义”的童本立场

斯霞老师的语文人生,极大部分投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之中。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她总结出“低年级的字词教学,重点、难点都在字形”这样可贵的认识。于是,她在教学中就总结了一整套字形教学方面的策略。其中,形象化的点拨导引,融合构字规律、易错笔画、部件拼拆、形象趣解……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趣味识字的教学风格。如:

“灭”,火上加了盖,火就灭了。

“尖”,上面小,下面大,这种形状就叫尖。

“尘”,小的土不就是灰尘吗!

“夯”,打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气把夯提起来,打下去吗?所以“夯”字是“大”字下面一个“力”。

“掰”,两手把东西分开。

“拿”,把两手合起来才拿得住东西。

“攀”,山上有许多树木,树上有许多枝枝杈杈,所以“攀”字中间是两个×,两旁是木字,用大手一攀就上去了。

“排”字,(边写边说)排东西要用手摆齐,所以是提手旁,这边有三个排成一条线,那边也有三个排成一条线。

有人把斯霞老师这样的识字教学叫作“望形生义”。若拿汉字字源规律的传统理论来对照,这样“分析”不定经得起推敲,是违背汉字字源的造字原理的。但斯霞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汉字的历史流变很复杂,特别是解放后推行简化字使汉字字形有了很大变化。如果囿于古人造字源头为条条框框,不等于作茧自缚了吗?她说:“我认定的目标是:儿童能轻松愉快又牢固地掌握识字,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凡能达到这一基本目标的种种方法我都采用。当然,这事先要慎重推敲、择优而用。”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当下“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融入汉字文化”之争,其实也关系到这样的认识误区:以为识字教学的字形分析必须符合汉字的造字源流。其实,这只能对其中的__小部分汉字适用,我们可以称之为“字源分析法”;还有更多的汉字是可以借助于字形结构而能自圆其说,不一定符合字源的依据。这便成了“字理分析法”,如上面所举的“尘”“尖”之类;另外,还可以有“字趣分析法”,即在构字中借助想象作颇具风趣的谐解,如上例的“攀”“排”之类。总而言之,字形分析还是如斯霞老师所认为的,坚守“童本立场”才是最要。在这方面,“为谁教”无疑比“怎样教”更应该关注。

四、“蒙以养正”的奠基工程

在斯霞老师的教育生涯中,多数岁月教的是一、二年级语文。她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看到了低年级的语文教育是语文人生的奠基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学习的基础坚实与否,关系十分重大。《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启蒙入学,必养其正气,以正心、正身,这自然是最神圣的事业。所以,斯霞钟爱于低语教育,更因为明白语文不只是学语习文,更关乎学习做人。她深情地表白:“人民教师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精心浇灌祖国的花朵……我是小学教师,我接触的是刚从家庭、幼儿园走入学校大门的六七岁的孩子,我知道他们需要长知识、长身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下,我看到他们一天一天成长,我感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价值。”

斯霞老师不仅对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问题作了长年的探索,创导了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原则的“随文分散识字”教学体系,成为与“集中识字”互补的重要教学流派,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对低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也作了系统的实践和研究。她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一定要唱好这台戏。学生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认识水平的提高、思维的发展、美的熏陶等等,都有赖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去获得”。她的“随文识字”便是聚焦于识字和阅读的高度融合,提倡在阅读中识字。她的写作教学也十分重视从一年级的听话、说话、写话抓起。她认为“作文是学生识字、读书后的实际运用,是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体现。教学生作文,必须从内容入手,遵循从说到写、多读多写的原则,加强说写阅读的联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儿童作文兴趣,使学生对作文始终有一种亲切、喜欢的感情”。她在低年级儿童读写教学方面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为她出版了《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读写能力的经验》(1960年)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1978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我的教学生涯》(1982年)一书中,又以大量篇幅总结了低年级的读写教学司题。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斯霞教育文集》中也有不少关于低年级的语文读写教学的研究文章。

五、“大爱无价”的冷暖安危

前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在《斯霞教育文集》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把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学生,这是人民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德。斯霞同志几十年的经历说明了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确实如此,贯穿于斯霞一生的正是那种对教育、对学生的大爱无价。

还在绍兴省五中附小当教师时,她的班级饲养管理着学校的群兔子,孩子们很开心养护这些小兔,轮着捎来青菜、萝卜、豆渣和鲜草精心喂养。不料有一天,孩子们发现一只兔子倒在地上死了j斯霞又痛心又内疚,心情沉重。有的老师说:“死了一只小白兔,真可惜,斯霞要哭了。”不料30多年后,斯霞在接受两位记者采访时不经意间说到了这件事。于是记者在文章中写了斯霞“为小鸡破壳而快乐地笑,为小兔的死而流出眼泪……”完全想不到的是有人把这些话摘录了出来,作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童心”“爱”的典型大加鞭笞,还竟引出了一场全国性的教育思想大批判……斯霞老师因此为所谓的“母爱教育”遭难挨斗,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

爱教育、爱学生竟然成了大罪,斯霞是一直想不通的。她在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对于批判母爱,我想不通,我感到无比委屈: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士兵爱武器,都是肯定赞扬的,为什么唯独教师爱学生要受到指责?教师该怎么对待学生呢?我不明白。但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有某种困难需要我去帮助时,我仍然会排除思想上的困惑,冒着被批判的风险去做我认为该做的事、说我该说的话。我认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一切,没错!”

“大爱无价”的斯霞,竟一度成了“大爱有罪”,说明了当时乾坤之颠倒已成昏天黑地然而斯霞永远是一片爱儿童的彩霞。笔者在这里引用著名诗人臧克家当年写给斯霞的一首诗,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结尾:

一个和孩子成长在一起的人,

她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

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

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

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3120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