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认知冲突与情节张力——浅谈“西方译介”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2022-06-08

张惠芬 俞翔

这里所谓的“译介”类作品并不包含《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名著,而是有关人生、情感方面的短小篇章,诸如《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也包括中国作者撰述的类似作品,比如《尊严》等。这些从西方译介而来的作品,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传递着相同的人间真情和人生感悟。同时也不能否认,其行事逻辑和行文逻辑与中国传统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认知冲突”中建立起“道德抉择”,《中彩那天》中“还”还是“不还”?《尊严》里“吃”还是“不吃”?其他文本中类似冲突也比比皆是,这与擅长以物喻人、借物言志的中国式说教有着明显差别。再如,因为“冲突”,即使篇幅短小也形成了戏剧化的情节转向,像《钓鱼的启示》中费尽心力钓上大鱼却不得不放走,更别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急转直下的情节震荡。由此可见,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写作方法,这一类文本都有鲜明的特点。如何依托这些素材展开教学,不但使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更使其习得语言学会表达?以下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略谈一二。

一、构建认知冲突,升华文本主题

如上所述,这一类作品往往将“叙述者”或“主人公”置于一种两难选择的困境,诸如个体与群体、索取与付出、契约与欲望等,在人物心理不断转化中展现心路历程。学生不但能感知其变化,进而产生相似的冲突体验,包括个体从不同角度产生的认知冲突,也包括不同个体间的认知冲突。相比“教训一接受”式的说教,学生不再是被动受教的对象,而是探究和思辨的主体。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勉力构建“冲突”,引导学生在文本里“出生入死”,思考辨别。

1.立足核心,确立冲突“点”

细究这类文本,往往会发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中彩那天》的结尾:“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钓鱼的启示》里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诸如此类。显而易见,这些语句或一语双关,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中心,文本主题呼之欲出,学生却又不那么容易理解。假如能抓住类似的核心语句,形成一触即发的态势,足以“引爆”课堂。

【《钓鱼的启示》案例】

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虽不长,但理解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简单的——

生:是与非的问题。

师:或者说——

生:对与错的问题。

生:黑和白的问题。

师: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判断”问题。(板书:判断)在作者看来,“判断”其实是一

生(齐):简单的。(师板书:简单)

师:联系“钓鱼”这件事,什么是简单的?

生:把鱼放了。

师:具体来讲是在捕捞开放日还没有到的时候,得把钓上来的鱼放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一点文中的“我”是不是明白?

生(齐答):明白!

师:那困难的又是什么?在这句话中。(板书:困难)

生:实践。(板书:实践)

师:联系课文,钓鱼这件事中的“实践”是什么?

生:真的把鱼给放了。

师:这有啥难的?

生(笑):舍不得啊——

师:现在来看板书,这里有两组相对应的词:判断一简单;实践一困难。把鱼放了真的那么难吗?为什么这么舍不得呢?既然舍不得就留着,你怎么看?你的理由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理由。

核心语句往往用词凝练,首先需要对语句自身做一些必要的阐释,把“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成“判断一简单”和“实践一困难”两组相对应的词,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而后联系文本中的故事,形成道德困境,造成认知冲突,把学生“抛”入其中,触发其探究和思考。比如《中彩那天》结尾的“富有”,原指什么?这里又指什么?而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我”为什么这么理解?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巴迪所谓的“生活的小船”是什么?“刮倒”又是什么?而后再回到故事中,去感受那“两股风”和“两个极端的断言”,便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2.辐射全文,辨析冲突“观”

冲突或者说困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类文本中往往通篇潜藏着“伏笔”。这些伏笔既是造成困境的因素,也是化解/中突的钥匙。《中彩那天》中“生活很拮据”“淡淡的痕迹”等,《钓鱼的启示》里“我刚满十一岁”“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等,还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里“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以及“满怀信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等。如果能将这些细节通过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不但能放大和强化认知冲突,更能提炼和升华文本主题。

【《钓鱼的启示》案例】

师:看得出来,大家基本上是同意把鱼放回去的,毕竟这是“规矩”。但我也看出来了,不少人的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你有多少理由来说服文中的父亲呢?试试看。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从这一句中可见这么大的鱼难得一见。

师:大鱼。这是个理由。

生:又没有人知道。“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师:神不知鬼不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是理由。

生:而且“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是乞求啊,可怜可怜吧。

师:装可怜?那是方法,不是理由吧。(生笑)

生:我还小嘛。(生笑)“那一年,我刚满十一岁”。

师:小小年纪钓了大鱼,倒是可以考虑。(生笑)而且钓这条鱼也不容易——

生:“过了好长时间……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一”

生:“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才两个小时嘛,有啥了不起的。

师:这倒也是。那就别放了?!(生笑)

师:如果是三个小时呢?两小时可以不放回去,三小时能不能不放回去?(生笑)

师:五小时?如何?十二小时又如何?提前一天?怎么办?(生思考)

生:照章办事。既然有了规定就按照规定来做。

师:现在可以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了……

有太多看似强大的“理由”可以支撑不把鱼放回去,但在“捕捞开放日”这一规定面前都不是理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理由”,才能真正体会“实践”的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无法躬身实践之时,把学生引入情境,站到当事人的处境中设身处地地展开思考乃至思辨,即便不尽如人意,也有可取之处。于是谈“启示”时,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对规定的尊重,同时谈到诱惑与规定的问题,也对坚持原则的父亲表达了敬意,有的还联系自身的故事谈了自己如何找借口等等。事实上,面临“抉择”的何尝只有一人,文中的父亲该不该坚持原则?《中彩那天》里的库伯该不该去取汽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父亲、母亲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这就取决于教学价值的判断。不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讨和思辨,殊途而同归,却愈加丰满。

二、依托情节张力,组织言语实践

相比含蓄内敛的中式文风,“译介”类叙事作品的情节更具戏剧性而充满张力,其场景变换、心理变迁等更易于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思考。学生在一幕幕的情境转换中,往往为人物鲜明的语言、动作、神态尤其是心理活动所吸引,感同身受。愤悱之下,点拨启发,则事半功倍。如此,教学中就应该有效利用文本的情节张力来组织言语实践,以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1.按图索骥,梳理情节走向

情节不仅推动故事发展,还展现人物特点。每个作品的叙述线索都可以有几条,或明或暗;不同作品的叙述线索也各有侧重,或时间,或地点,或心理。抓住叙述线索,以不同形式的“情节图”展现文章脉络,可以清晰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并把握文章的重点所在。这一类作品的戏剧化特点决定了其线索更复杂,对于教学而言,也更有价值。

【《中彩那天》案例】

师:面对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爸爸和“我”的心情一样吗?请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表示父子俩心情的词语。同桌合作填表,一个找爸爸的,一个找“我”的。你们发现了什么?又有什么疑问吗?(生自由读并合作填表)

师:先请根据表格来说一说中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生讲述,师点拨强化“我”和爸爸两条线索)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中彩之后,“我”很高兴,爸爸却一点儿也不高兴;库伯把车开走了,“我”不高兴,爸爸却特别高兴。

生:我发现,“我”开始很高兴后来不高兴:爸爸是开始不高兴后来很高兴。

师:我想你们肯定有不少疑问了。

生:这对父子俩怎么回事,都是反着来的?

师:有矛盾吗?

生:中彩是好事,怎么又是高兴又是不高兴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师:是啊,究竟怎么了?请大家继续同桌合作,给每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找到理由,画一画并说一说。(生自由读并合作画找,并反馈)

师:现在你能根据这个表格,并联系刚才交流的内容,比较完整地说一说中彩那天的故事了吗? 《中彩那天》可以按事件发展“取车一送车”为线索,以地点转换“百货商店一家里”为线索,也可以按心理变化为线索等,心理线索也可以取其一。但显而易见,选择父子两人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既可以构成同一人物的心理冲突,也可以构成两个人物之间的冲突。于是,情节的张力就产生了。《课标( 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根据图表中的心理线索,结合文本内容,两次引导学生说一说中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水到渠成了。不同学段,可以结合情节发展,尝试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言语实践。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更多展现了父亲的“明线”,倘若补白儿子的“暗线”,是否也为有益的尝试呢?

2.以点带面,体悟情节张力

“情节”本身是表达方法的一种,情节的构成又有赖于细节的描绘,如此就有了诸多语言形式可供模仿、借鉴。而这一类作品的表现手法,显得尤为丰富而多变。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文本的言语素材,确定言语训练重点,兼顾其余,从而妥善组织言语实践。

【《中彩那天》案例】

师:文中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一个母亲,一个库伯先生。中彩那天,他们的心情又会经历怎样的波折呢?同桌合作,可以研究其中一个人,也可以每人研究一个。也填在表格里。

师:请你来说说你们为什么这么填?有依据吗?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他们的理由成立吗?(反馈讨论)

师:接下来,同桌之间根据最后填写的内容,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完整地说说前后的心理变化。

《课标(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要求“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以上第一个片段,在心理反差的鲜明对比下,探究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此基础上,第二个片段则通过形式迁移和口语训练,既展现母亲和库伯的心理,以达成从不同视角考量同一事件的目的,也尝试从文本中初步学习表达方法——表现心理变化乃至反差。事实上,不同文本的言语训练载体是不一样的,其训练指向也不一样。就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言,心理的、对话的、神态的等等,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可以用截然相反的“对话”作为主要的训练目标。

综上所述,由西方译介而来的叙事性作品有着诸多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不但决定作品的价值,也决定了教学的价值。教学中要尊重这些文体特点,善加剪裁和组合,通过积极的言语实践,就能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浙江省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3145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