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中小学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2022-06-08

中小学课程,顾名思义,即是中小学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课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其中小学生所处的地位至关重要,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因而,他们要接受的教育也必然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和最先进的教育。即,中小学课程不仅要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也应该教给他们最先进的思维,以创新民族文化。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的文化角色

课程的诞生大约是基于以下的初衷:人类为了避免由于代际更迭而导致的一种后继者重复探索前人业已熟悉的知识路径所上演的悲剧情形,即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需要借助一种外在于人自身的形式而繁衍。[1]那么,怎样才能使前一代人的文化积累可以很好的传递给后一代,使得后代人可以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创新而不是重复建设已有文化,这样的任务便历史地赋予了从社会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的教育活动以及继而从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的学校教育活动。[2]因而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由于中小学课程主要是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所接受的课程,而我国义务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中小学课程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因为所有的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然而所有这些可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很好的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本文认为,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相对而言比较重要的作用。

国家与国家之间有地域之间的划分,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区别则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的重要尺度就是该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性。而民族文化的继承也必须要借助于本民族的语言载体。由于我国是汉族人口居多的国家,因此,以母语教育为内容的语文课程就顺理成章地肩负起来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语文本身的人文性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过程即是文化教育的过程。语文学科在整个教育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很强的思想性以及教育性。语文学科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两个大方面,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思想教育的学习;而这两个方面都在很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言语形式的感知进而到言语内容的掌握,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又进而学习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言语的理解与表达,又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3]

二、语文课程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语文教育对于他们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认识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4]因为语文课程教授的是本民族的语言,培养的是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播的是本民族的文化,从中不难看出,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并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阐述中明确指出:“语文师生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而这种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应是人文性的文化。[5]

本文主要通过对新课改后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六册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分析语文课程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每一册课本都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就代表一个模块,表达不同的中心思想,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都是在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接受一种语言以及一种思维方式等。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期,因此,正确的语文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对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直接的文化要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规定,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些直接的内容要求都体现了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的清晰定位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本身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是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在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中,笔者看到,六册课本总共36个单元,其中关于古代诗词文化以及古代文言文、白话文等主题的就有8个单元。并且在每一册之后都有两个另外的版块,其中一个模块就是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些诗文或是描写自然或是描写爱情或者描写亲情,不仅这种诗词、文言文的格式表现了对文化的传承,这些诗词等所描述的内容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他也有关于亲情的单元,关于爱的单元,也有关于我国园林文化以及我国民俗文化的单元,这些都是关于文化的传承。这些古典文本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髓,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浩瀚的大丈夫气节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博大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课本,必然给学生带来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语文课程不能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一种理解,一种感悟,在这种理解与感悟中使得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形成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智慧等,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最后是语文课堂上文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这是对语文课程的实施方面,前面说了语文课程的内容,直接体现了文化性,然而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上,也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文化性。教学方式的文化性,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诸如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等等,这包含了鲜明的平等观念和对学生意志的充分尊重。由于语文课程中也包含有戏剧文学、诗歌文学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多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带领学生进行戏剧角色表演或是诗歌朗诵等等,通过这些使得学生对文化有着更加直接的感知从而更好的实现文化传承。在教学理念上,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学习,当然这些都是要求师生在课堂上要共同落实的,不仅有教师的教,也包含有学生的学。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自身就要对本国的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这样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文学修养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教师的影响力来引导学生对祖国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

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语言,不论是交流还是学习。人类利用语言符号传承文化,也在利用语言符号创造文化。[6]因此文化创新也离不开语文课程。当然,这样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首先应该要了解并喜爱本民族文化,要学会辨别其中的糟粕与精华,在此基础上再去接触其他类型文化,在借鉴的基础上走向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自不言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至于个人而言,创新可以使人的思想发生质的飞越,可以化陈腐为新鲜,变凝固为活泼。只有教育培育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个人,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

语文教学中,这种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材本书的内容就包含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大都是一些文采优美、质地丰韵的文章。这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投入。精神品格的凝聚。因为这些作者本身就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个体,他们把自己的这些精神倾注到文字中去,因此学生在阅读这样文本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同化、吸收这种精神。例如,教材中关于李白的文本,主要都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气势磅礴。读李白的诗,读者可以感觉到心灵的纯静,并且总感觉前面别有一番洞天在等待读者去探索。实际上,李白就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力的人,唯有创新,他才诗情豪迈;唯有创新,他才词采飞扬;唯有创新,他才卓尔不凡。[7]

此外,在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关于自然与科学的内容。通过对自然内容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以及求知欲。另外,关于各种科学科技类的文章,不仅作者本身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以给学生带来激励,学生在学习这类文本的时候,也会被这种创新精神所吸引,从而潜移默化中,学习这种创造意识与探索热情。

语文课程而言,其对文化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多地体现在语文课程所带来的结果方面,即语文课程的实施不仅要达到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能力,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语文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传统传授,也要注重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历练自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十分重视语文实践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等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其次,是语文课程的实施方面。《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表明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努力形成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格局。这样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把语文带出课堂,不仅要注重课堂的知识传授也要结合社会生活,例如关于自然学习部分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界;关于科学学习部分,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等等,这样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必然将会不断把优秀文化的继承导向创新的彼岸。

另外,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把静态的文本内容还原为动态的存在。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各自所专长,在发散性思维中达到对教材的动态建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情感认知世界,对同一篇文本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和建构,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和宽容对待学生的奇异想法,给学生营造一种大胆提问的开放性课堂。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中小学课程是为了使得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本着这样的目的,它也就必然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掌握和认同,当然在借助学校教育向学生注入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帮助他们去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语文基础,因而,语文课程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应该也必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释:

[1]朱家珑.传承与创新:论小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8.

[2]黄甫全.课程本质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23.

[3]徐林祥,杨九俊.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4]陈利平.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3.

[5]杨泉良.试论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2007,(11):26.

[6]郭义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J].才智,2008,(11).

[7]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1.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陈芬萍.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3]岳增学,孙福坤.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兼评“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5,(4).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5]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朱家珑.传承与创新:论小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7]黄甫全.课程本质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

[8]徐林祥,杨九俊.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百年嬗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9]陈利平.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0]杨泉良.试论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2007,(11).

[11]郭义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J].才智,2008,(11).

[12]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七年级-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赵林洁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100037)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