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寻找适合儿童的习作——我和活动作文30年(三)

2022-06-08

张化万

三、落实训练,才能获得活动教学提升能力的效果

活动作文教学能否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习作能力提高发挥最优的教育教学作用,既取决于活动的选择设计,更取决于对活动地位清醒的认识与训练操作的落实。

1.摆正位置,让活动成为教学的凭借

知识的学习是通过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阶段而实现的。感知是前提,应用是目的。应加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活动与习作有机结合。中高段学生的心理开始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过渡,生动有趣的活动符合他们感性认识的要求,活动作文教学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当他们对“活动”发生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习作是学生认识成熟、精神发展、人格成长的高级思维活动的结果。“活动”是这种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凭借。

活动作文教学的活动不是游戏,不只是追求学生浅层次的愉悦快乐,也不只是给习作提供表达的素材。活动作文教学的“活动”促进的是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不仅建立表象,推动表达意象的完成,为学生个性的情感倾吐与语言表达提供支持;同时促进学生认识成熟,情感丰盈,人格成长;还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与思考的方法,初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张扬健康的表达个性。

“活动”是活动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活动”不仅仅是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的导入,也不只是一个教学环节。它是精密设计重新组织的习作课堂的一条主线,犹如主干,以此萌生枝繁叶茂的教学课堂;犹如达成教学的阶梯,贯穿教学的始终,引领学生把观察的形象变成表象,再把被“活动”激活的那份感悟情愫连接记忆中相关联的其他表象,形成一种意象,变成个性鲜明的习作。它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提高思辨能力的教学重心所在。

2.抓住重点,关注方法和习惯

活动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选择儿童喜欢的活动,并不是学生观察、思考与表达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拿观察来说,学生有兴趣,观察便会主动,但仍需教会他们在实践中如何观察。

(1)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相结合。

兴趣和好奇是打开无意观察的钥匙。但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活动。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动的感性认识形式。不同的学生观察同样的对象,结果会不一样,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看”到了没有,而是伴随着“看”而进行的心理活动的深浅上。说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起码是说:观察是感知活动,但是这种感知活动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它是为了发现问题或认识事物的目的去收集事实,而不只是被动地随意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活动作文教学要提高观察的质量,一定要将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相结合。

《吃西瓜》的无意观察呈现得充分而积极。但在学生下笔前,要重新播放抢瓜、吃瓜、品瓜的录像,让学生有意观察,强化印象,建构表象。让学生仔细看看别人是怎样吃西瓜的,注意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情,写好自己的心情。学生在观看录像时情绪愉悦,不时指指点点,发出爽朗的笑声。这“指指点点”,正是有意观察后的言语实践,实现了课堂观察的无意与有意的自然相融。

(2)动态观察与定格观察相结合。

“活动”的观察是全程的动态的。尽管每个学生可以截取活动中的一两个情节,进行有价值的具体表达。然而只有对活动进行了全程的动态观察,才有可能从个性习作的角度去思考把过程中的哪个点放大,哪个细节彰显。只有在全程动态观察的基础上,才可能准确捕捉活动过程中的动情点。

如何将动态观察与定格观察相结合呢?《吹鸡毛》一课这样做:按照顺序观察全程。让学生从选择同学组队上台,到比赛前双方的准备,再到两次紧张的吹鸡毛比赛,最后结束产生比赛的胜利者。对整个动态过程都专注地观察。但光让三年级学生进行动态的观察,多数孩子难以看清比赛中有意思的动作,比赛的关键部分很难写清楚,更不可能写具体。因此,还要抓住重点进行定格观察。抓住“发球、过网、落地”三个精彩紧张的瞬间定格观察。定格观察要及时中断比赛,让学生复原当下的位置、动作、情形,引导学生观察、言说。动态观察与定格观察相融,不仅提高了观察的质量,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印象深刻的素材。有学生的习作这样写:“前两局的比赛,猛虎队都输了,如若再这样下去,猛虎队脸上也无光了。这次又是明星队发球,陈佳鼓足了气,把鸡毛吹到了猛虎队上空,段鑫赶忙去救球,把鸡毛吹过了中线,只听见台下阵阵鼓励声,‘猛虎队加油……’鸡毛又被吹了起来,飞向猛虎队后方,猛虎队员心里急得很,赶忙救球,但鸡毛马上要着地了。猛虎队员措手不及,情不自禁地一齐趴在地上,吹那像被石头压住的鸡毛。”

(3)全觉观察与比较联想相结合。

“活动”观察要避免只停留在过程上,抓不住动情点、冲突点进行多维深入的观察。只用眼睛,只站一个角度,只用一个远距离,好像没有调对焦距的相机,看到的只是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的一片,甚至是杂乱叠加的碎片。

有价值的观察是人与“活动”之间的生命对话,是充盈着个人丰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活动过程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观察方法技巧之外,常常伴随着动机、体验、感受、喜好、联想乃至想象。

“活动”观察,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后,需要引导学生开动所有观察器官,进行全觉观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看和听,而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从不同的维度去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把握活动中事物之间的不同外在特征,了解它们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认识活动的意义,为表达提供正确的观察结果。从简单的具象观察方式,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需要联想思考的抽象体验;从生物层面的“看见”,提升到生命意义的“感知”。

四年级开始要努力引导学生一要学习全觉观察《第三只眼》在学生区别雪碧与白醋的活动中,让学生注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要会多角度观察,既需要观察台上蒙眼寻找第三只眼的同学,也要观察台下聚精会神观看的同伴及站在一边的老师;既要观察人们的外貌、动作变化,也需要注意他们的神情和语言,还需要关注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三要会比较观察。比较上台的同学前后的变化,两次上台寻找第三只眼体验活动的不同。四要会由观察生发联想,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只眼每个人都有,只要开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认真观察与思考.就能写出佳作。

3.重视运用,提升综合能力

活动作文的教学不只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以习作誊抄批改为终点。活动作文高度重视在习作实际运用中激活和唤醒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倾吐情感,个性化表达,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多方面能力,获得综合实效,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执教六年级《摔鸡蛋的学问》时安排的“鸡蛋从四楼窗口掉下来,保证鸡蛋不破”的实践活动,除了追求有趣,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不仅极大地激活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意识,还激活了学生的实验的成本意识和实验的热情。温州的学生提出,用妈妈彩色的头巾做降落伞,尽管可以成功,但是成本高,不如用多个塑料垃圾袋做降落伞,或把鸡蛋放在废弃的泡沫塑料中央更经济。有的学生则利用汉语同音替代的方法,直接把鸡蛋用线扎紧,在家长的配合下,把鸡蛋安全地吊下去。

六上习作四“请从下面的建议中任选一个进行习作生活中还存在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我们可以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不只是进行建议书的格式操练,也不只是一项闭路电视式的只供老师批改的作业。而是应当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校、社区、城市进行调查,然后向相关部门发出真实的建议书。杭州市崇文实验小学的王老师在“学写建议信”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校园各处走走看看,从衣食住行、生活、学习、活动各个方面想想,准备要提的建议。教师把学生给母校的建议信交给校长,在学校办公会议上讨论,并把整个过程刊登在校报上。毕业学生教师节回校看望老师,发现操场边废弃的洗手间,于是提出建议,根据同学的建议,该废弃洗手间经过整改又重新使用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写建议书的本领,而是明白习作的意义以及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在查找错别字的活动中,学生发现杭州市延安路新华书店宣传橱窗中拼音的差错,热情地发出了催促书店整改的信。不久,学生收到书店真心诚意接受批评的回信和赠送的六本彩色连环画。在激动兴奋中看到回信中“……我们也向嘉陵同学指出在来信中的几个错别字:意建的‘建’应为‘见’——意见:勿必的‘勿’应为‘务’——务必。祝你们进步!”这样的习作实际运用和互动碰撞,既让学生相信老师说的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获得成功的快乐,得到大人的欣赏,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懂得文责自负、增强沟通的责任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习作技巧的掌握,不是依赖于写作知识的传输,它主要是作文主体——学生在活动作文中的语言顿悟、同伴碰撞,以及操练后的比较反思与及时评价跟进中获得的。

4.突破难点,扶持个性表达

活动作文教学,特别是课堂上进行的活动,稍不留神就容易造成习作要求的一刀切,学生表达的同质化。应当说,活动作文教学的个性化表达是教学的难点,但并不是无法解决的死穴。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开放个性的表达空间。

习作要求与活动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观察的兴趣点,观察的位置、方法、能力,记忆的表象,语言的功底,以及被活动激活的动情点、表达的具体喷发点,等等,又完全是个性的。我们要努力开放学生个性表达的空间。习作的要求、方式和完成时间都可以增加层次性和弹性。

笔者执教的高年级活动作文教学课《办法总比困难多》,首先,开放学生表达的不同路径,可以写人,《幽默的张老师》;可以记事,《大象穿针眼》:可以抒情说理,《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快乐可以很简单》。其次,学生的习作体裁和上交时间可以宽松些,纪实作文可以以书信方式写,以日记方式写也行。作文时间也可不同,第二天交欢迎,过几天修改后交也可以。空间大了,相信对学生的习作个性的形成会有帮助。

(2)扶持习作的个性语言。

习作的审美标准是童真稚美。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则,吸收适合儿童的成人语言,尽全力促进儿童语言的个性化发展。习作是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用童言去表达儿童的生活。不强求语言技巧,而是强调用儿童语言表达学生生活和真实心声,无论是活泼灵巧的,还是纯朴稚拙的,都是自然美好的。应反对脱离学生的语言实际和可能,以孩子说老人话为美,把“早熟”误以为“成熟”。把照抄成人语言当作习作的语言任务,以语言的老练、成语和固定四字词组运用的多寡、是否采用修辞手法,作为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其实儿童的语言具有特有的“自然美”。每当听到孩子问“大树一直站着,腿不酸吗?”“冬天鱼儿没穿衣服,不觉得冷吗?”“太阳和月亮是不是星星的爸爸和妈妈?”“天上的云有家吗?在哪里?”谁都会为孩子的童言稚语啧啧称赞。

对于学生习作中调侃我的文字,我常常会为他们的语言灵动、童言无忌而惊喜。他们会取《周伯通PK张老师》《老顽童》《谢顶的“怪”老头》的习作题:他们会把我比作“真像床头天天陪伴我的那只大熊猫”;会对我的教学作出调侃:“鸡蛋从四楼窗口掉下不破?那又不是铁蛋。除非鸡蛋落到一半,遇到热气球变成一只小鸟飞走了!……”

(3)实施习作的个性评价。

个性的评价是现实的。只要学生形成独立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将一般的活动变成自己的情感记忆与生活认识,那么,分不清主次、写不出观察、没有个性认识和情感的乏味表达就会离学生远去。尽管他们还会存在提笔忘字、错别字病句尚存、找不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得不够生动畅达等情况。但学生表达的是真切的个体情绪与表象,习作语言不会抄袭,情感是真诚的,具有“当下”实时的感觉。可以让我们触摸到儿童心灵的纯真、语言的天真和表达的灵动。

个性的评价,就要对个性表达学会鼓励和宽容,对几乎相同的习作表达,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个性化评价。绝不要吝啬分数和笑脸。只要不是统一考核,评价和分数应当是促进学生自信和个性形成的动力,而不是一把锋利的刀子。

活动作文教学要给小学生生命成长与习作表达带来更多的动力,需要教师放下身段,和学生在一起,真切、实在、快乐地经历活动。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同时也是经历者。和孩子们一样兴奋地大口吃西瓜,春游时一起快乐地翻跟斗、打虎跳;秋天一起摇桂花、捡桂花、闻花香……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这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有意识的、具有目标的一种交流。“活动”为这样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境,让学习成了需要,成了享受。当习作适合学生时,他们常常会忘记自己在学习,会忘记课堂,不会意识到文化传承的沉重、习作的负担、情感升华的困难,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全文完)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31000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