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激励艺术

2022-06-08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孟国余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善用激励艺术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学习,使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美丽和生机。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试从课前巧设情境、目标,课中给予鼓励,课后善用激励性评价等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方法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激励艺术;情境目标;激励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01-02

一、课前巧设情境、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往往是一种被动的参与。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一旦学生参与的活动出错,就会存在纠正、训斥甚至鄙视的现象;而学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唯教师的标准答案马首是瞻。长期下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遏制,而被动性和依赖性则会强化,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所以,教师要力争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充满情感、激励气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激励,从而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应该在课前或平时做好大量的工作,逐渐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即不论所提问题如何,都要能使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不论学生答案如何,都不会遭到他人的讥笑、讽刺、批评;相反,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答问、交流、合作中的学生,都可以赢得其他同学的喝彩。例如,教师在课前或平时要多说这样的话语:“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说对了老师表扬,说错了老师也同样表扬,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同学都能正确。”“还有不同的见解吗?只要是敢于展示的见解都是精彩的。”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消除顾虑,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另外,教师也可在课前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它能给人带来希望,使人产生争取达到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且不断努力。

二、课中因势利导,不断给予鼓励,激发学生潜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兴趣是基础,兴趣创造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师自身的魅力,如抑扬顿挫的讲解阐述,激情高昂的情感表白;完美的教学手段,如美轮美奂的多媒体画面,丰富多彩的活动环节等都可以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感官,牵引学生的思维。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作用,乃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由知其远,非为教师滔滔不绝说,学生默默聆听。”学生身上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抓住机会,多用激励性的方法,利用学生获得成功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自身潜能,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上的激励有哪些注意点呢?

1.要积极寻找“闪光点”,强调成功。成功创造内在动机,当教师指出学生好的表现时,学生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成功激发他更加勤奋努力,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更多次的成功。要注意的是,教师往往容易将目光集中在学习好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学习不好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不可预知的潜能,教师应该本着“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的原则去进行教学,积极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调动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学习上的中等生和学困生。例如,班上一个内向的孩子,上课不爱举手发言。笔者发现他的文笔特别细腻,于是常朗读他的作文,逐渐树立他的信心,并在此基础上慢慢由教师朗读转变为作者自己朗读。渐渐地,笔者发现他上课愿意主动举手,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了,脸上也开始常挂着自信的微笑了。

学生的“闪光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积极表现,如主动学习,积极回答,成绩优异、进步等,“学贵有疑”,课堂上学生因不同看法而积极提问、大胆质疑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闪光点”。教师要常激励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2.激励语言要有个性化、多样化。教师的激励语言不能笼统,不能简单地采用“好!”“真棒!”之类含糊其词的评价,要尽可能指向具体的事情和行为。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境,灵活多样地采用一些恰如其分的、有针对性的评语。学生会敏感地意识到教师对他的独特关注、“另眼”相待,会因此视教师为“知己”而加倍努力。例如,针对学生的朗读,教师可以这么评论:“你的朗读声音响亮,且富有情感,同学和老师都被你的声音带到那个美丽的世界里去了。”“你这次的朗读注意了停顿和声调,把主人公矛盾的心理读出来了,真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就大大超出了对学生进行简单评价的范畴,而是同时对全体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这样,既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个人要进行激励,对小组也要进行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恰当地鼓励会在班级营造一种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如“你们小组配合得真默契!”“你们小组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这是你们共同合作的结果,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价值,更能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有时,不仅是单纯的激励话语,还可以采用竞争激励的方法。例如,在讨论探究环节可以这么设置:“比一比,看哪一个同学的发言最精彩?”“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的想法最独特?”“他们小组说得这么好,我想其他小组肯定有比他们说得更好的,谁来再说一说。”通过个人或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并且在竞争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激励的语言要真诚、合理。学生是能够从教师的神情、语音、语调中感受出情感的真挚程度的。教师在评价时要投入真挚的情感,教师激励的话语、亲切的微笑、期待的目光,都会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使学生产生共鸣,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同时教师的言辞要恰当合理,不能为了表扬而夸大其词。教育的效果要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那种不做作、无功利的关爱,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雄心勃发,形成一种持久、上进的动力。

三、课后善用激励性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之不易,有很多甚至只是一时的冲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在课后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他的行为给予不断地肯定,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教师要常从学生平时的作业、考试中找寻其点滴进步,对其自我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创造机会让他们不断有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强化行为的效果。教师也可用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他们就可以为了目标去安排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监控、自我发展。

因而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多种办法,多用激励性方法,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畅所欲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2]李文娟,郭香萍主编.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杨迪)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