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渴望“抓手”——关于古文课下注解的浅见

2022-06-0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真正成了“学堂”,而学生自学主要途径是参考课本、查阅工具书和浏览网络,但是在自学时却不断地出现课下注释和课外资料的矛盾、工具书之间的矛盾、课文注释自身的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古文课堂常常出现“诸子百家”的现象,似乎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有成立的依据。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中教材自身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常说“以课本为主”,而所谓注解就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如果课下注解自身就存在问题,自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文的认知和理解。下面针对近来在“教”和“学”中笔者与学生遇到的困惑,以苏教版必修五古文为例,谈谈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不结合语境随意注解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这正是我们阅读中提到的语境的含义,它是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通过它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洞察作者的思想。下面就结合语境看看课下注解存在的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课下注释把“或……或……”解释为“有时……有时……”但是结合后文“虽取舍(取舍:爱好)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可以看出王羲之在此要表达人们虽然爱好不同,对待生活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都面临着衰老的命运,所以要抓住现在,不能虚度光阴。那么这里的“或……或……”作“有的人……有的人……”解释应该更贴切。做出这种解释的还有原建平主编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卷文言文全解》;江夏主编的,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译释》;汪钰明主编的,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轻松学习文言文》;马德高主编的,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文精解精析》等,可以说从人教版到海教版都有这一解释。而且对于这个固定结构,这种解释也是很常见的:如苏教版必修四的《孟子·梁惠王上》中“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二、不参考句式的曲解

句式一致是文章语句排列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句子之间的句式特点我们能容易地将混乱的句子排序,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句子的特点,从而准确理解语段的含义,下面就从句式特点来看看注解存在的不足:

庄子的《逍遥游(节选)》最后一节写到“故夫知(同“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课下注释为“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在此庄子要表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四种人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见这四句话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这就直接涉及到课下注释对第四句中“而”的含义。《古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此处的“而”解释为通“能”译作“才能”。相同的解释还出现在武泽涛主编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同步译注》。而由陶晓跃主编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文详解一本全》和杨志芳主编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精讲精练》则认为“而同耐”应解释为“能力”,依据这两种解释那么第四句就可以译为“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这样就可以和前面三句构成排比之势。这种解释在网上也多处出现。

再如《渔父》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解释为“皎洁的样子”,作为定语后置句,“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短语译作“洁白的身体”。可是却把“汶汶”注为“玷辱”作为动词,即“使蒙受耻辱”那么第二个“之”只能译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短语译为“外物玷辱”。此处学生困惑得很:为什么同样的结构“身之察察”和“物之汶汶”,却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而且《古代汉语词典》上的“汶汶”的词条解释就是“污浊的样子”,那么此处参照上下句的关联,完全可以一样作为定语后置,译为“污浊的外物”。类似的解释还有:武泽涛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同步译注》;吴铜运主编的,长春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马德高主编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完全解读》等。

三、忽视规范的错误表达

语言表达的规范就是符合语法的准确表达。这是写作教学中的难点,因为语法考查的淡化,使语文教学基本忽视了这一内容,作文中经常出现大量的错句病句。所以笔者觉得课本应该给学生树立起规范表达的榜样。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此:

《逍遥游》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其中对于“置杯焉则胶”一句,文中注解“胶,粘住不动。”整个句子解释为“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这个翻译很是费解,姑且不说“胶”译成句子中的“胶着”是否就是翻译句子,但是既然有了“粘住不动”,为什么还要“胶着搁浅”?此处的“胶着(zhē)”着实让人很“胶着(zhuó)”。也让人想起小学时,每次做到生字组词总是有“学着、看着、吃着、跑着、跳着”这一类词语。当然“课下注解”和“翻译”,毕竟不是一回事,也许编者的用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揣摩才能得知吧!

四、不结合实际的“避重就轻”

我们所学的课文往往受到课时的局限,有些经典的名篇,常常会以节选的形式出现,可是课下注解往往也会被“节选”,表现为没有选择地删掉很多重要的解释,特别是关于通假字的注释,给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一旦字出现通假现象,它的含义就会和通假字有很大的出入,这时候课下注解是学生重要的参考,可是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报任安书》:“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此句中“以通已”,可是课下注释里并没有注明,当然节选的文章,也许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了,但是“以”的这个用法属于不常用的类型,是不是解释一下更好呢。而对于一些常见的,甚至约定俗成的通假字,解释与否都不是障碍,如《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笔者觉得此处的“反同返”学生是一目了然的,学习的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因为对于“有通又、说通悦”这些字学生完全是可以辨别的。当然这一类的问题毕竟可以借助课外的其他工具书加以完善,不是非说不可的。

以上四点只是笔者在古文教学中对于课下注解的粗浅认识,由于受到地域和笔者认知的局限,如不能深刻洞察编者意图,不能占有更多有说服力的资料等,本文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专家和同仁们多多指正。

随着我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大力推进,自学质疑和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更加渴望,完善的课下注解,真正能够“奉为圭臬”,成为“教”和“学”的“抓手”而不是“羁绊”。

参考文献:

[1]江夏主编.高中文言文译释[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汪钰明主编.轻松学习文言文[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3]马德高主编.文言文精解精析[M].济南出版社,2001.

[4]武泽涛主编.高中文言文同步译注[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吴铜运主编.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M].长春出版社,2001.

[6]陶晓跃主编.文言文详解一本全[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7]杨志芳主编.高中文言文精讲精练[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3.

(徐 慧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中学 2222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