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巧借经济学常识实现高效教学

2022-06-08

许绍庆

摘 要:在追求课堂有效性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消除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怎样才能让课堂呈现出自主的学习、自由的对话、情趣的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实现课堂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对经济学常识的认识,处理好课堂“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配合者,把教师的人生阅历带进课堂,积极和学生对话,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效益 投入与产出 供给与需求

作者简介:许绍庆,男,广东省汕头市苏北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有效消除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克服“越教越难,越教越多,越教学生越无兴趣”的怪圈,跳出“我教你学”的应试思路,实现优教优学,以学定教,真正让教育服务于学生人生的发展,惠及所有学生的一生呢?在教学中运用经济常识的道理,能为我们破解课堂“疲软”的难题找到出路,从而引导学生走入适应自身学习特点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一、巧借投入与产出原理,创造高效益的课堂

作为教学的投入与产出涉及多个方面,本文的“投入”特指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即时间成本问题),“产出”在学校教学中可以涉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这里特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塑造的品行(即收益)。因为每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定量,在这一定量中,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与学生课堂主动学习时间的比例是影响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是只要教师少讲,把时间让渡给学生自学就能产生高效益的课堂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过简单的教学试验(均以教授完课本一课书内容为限进行实验),如下:

可以发现,通过简单的教学实验,要促使我们的课堂能让80%以上的学生当堂掌握80%以上的知识,绝不是将教的时间和学的时间随意加减就能达成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过多,挤占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没来得及启动自己的思维,对教材的分析总结也就难以到位,更有甚者有的课堂因教师过度挤压学生看书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课堂训练,没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品行的塑造;反之,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过少,该讲的地方没讲透,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也不利于学生夯实基础。要把“教”“学”的时间调控得好,产生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必须促成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课堂主体实现相互交融,推动教师组织课堂的理念由“形”变到“心”变。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教学实践的引领者,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操作实现课堂的理念由“形”变到“心”变呢?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学生观,应该反思教师自身到底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课堂上有没有发生师生、生生互相催发的亮点?清点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频率、方式、时间、地点等?例如在复习“收入与分配”时,首先根据课本、考纲和学生实际确定课堂目标,然后在课堂目标的指引下对课堂时间进行盘点:考情分析2分钟,知识梳理与建构15分钟,选择题训练四道题10分钟,主观题训练及讲解12分钟,机动时间为3分钟。考情部分主要是由教师收集该知识点在近3年高考和有影响力地区的“一模”试题中的表现,借此来引导学生感知该知识点;知识结构部分的落实采用先要求学生默写出知识结构一再组织同伴互助查漏补缺一再到查阅课本校正一最后由教师点评的形式。教师点评时既要强调理论的准确、规范表达、理解的关键点和易混点,也要设计合理的考查形式。例如“按劳分配”:检查学生的记忆;强调适用的所有制范围;设计选择题区分按劳分配、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分配公平”先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梳理知识。设置主观题“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对学生如何应用知识进行指导。先由学生作答一再由学生组织评价一再由学生补全知识点一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理解题意,如何挑选知识点,如何对学生初写的答案进行提升。课堂最后留出3至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目标对自身掌握情况进行自查,老师也可利用这段时间针对学生疑难进行交流。

第二,创建师生消化课程资源后形成新的有诱惑力的教学资源。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讲,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要提高课堂效益我们还必须判断我们所使用的教学资源能否激发学生去认知、理解事物,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产生情感反应和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现实问题是教材的材料时常落后于现实,而政治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知有关社会重点、热点这些时政问题的背景材料,所以要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烹饪出适合学生胃口的“佳肴”,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使用反映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在重组教学资源时要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创设情景,构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现实。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所以我们在整合课程资源时,必然要逐渐向生活层面渗透,为教材与现实生活架起一座桥梁,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让学生明白理论从那里来,怎样去发展,让学生懂得生活经验到教材理论的升华。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把教材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素材变成学生能看懂、听懂的“可口饭菜”,诱发学生知、情、意的全面投入,让他们学会与生活交流,这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第三,学生有自主的参与意识。如果前面两个方面的探索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自然就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这样,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提升了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备考效益,而且使教师在发展专业知识、提高能力上有了巨大的收获。学生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的体验,并把理性的知识内化为自身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有效调节供给与需求,打造高效能的课堂

在经济学上,需求可以指“欲望十购买力”,供给可以指企业响应大众的购买需求而愿意提高和能够提高的产品。供给不等于有效供给,需求不等于有效需求。两者的结合点才是解决生产过剩(市场疲软)的真正手段。从这一角度讲,我们有效的课堂就应该思考我们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是否适应学生的需求(涉及满足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科素养的提高等欲望),是不是符合学生学段的成长要求,有没有促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暴露问题,学生对课堂的教育服务满足度如何?

教师应主动去思考“供给”是不是学生所需要。为此,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观察学生有没有为上课做好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特别是课堂沟通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得对不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考生输出的最后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是学生能力、素养的外显行为和外显表现。通过训练,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外显表现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可以让评价者做出更高的评价,得到更理想的评价结论。关注学生的解答与教材有何关联(通过重复阅读教科书,提高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解答有何关联(引导学生进行同伴互助),学生的解答与他以往的解答有何关联(帮助他们突破知识和能力瓶颈,也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常识拓展,如热点材料等)。当所有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回答串起来,指导学生把头脑中的体验激活并提升为知识,师生组建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建设使交流与合作成为课堂“教”与“学”的常态。思想与方法交流的结果是双赢,争辩使思路更清晰,在共识中实现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

首先,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讲堂,更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敢于跟教师交流。我在备课时,就假设面前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哪些问题、哪些知识是针对哪个层次的学生(甚至是哪个学生)提供的均作慎重的思考(注重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未必就一定是事先预设),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通过笔和纸进行思想交流、感情交流的过程。上课的过程就是把预想的交流转变为现实,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力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有一种类似于教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跟一个人谈心、对话的感觉,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贯彻陶行知先生“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的思想。克服“老师讲学生记”的机械模式,促使师生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力使问题有梯度。因为面对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情感复杂多变,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每个学生应该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我们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求知需求,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供给”,这样学生才喜欢“吃”,并且吃得好、吃得饱。

再次,问题设计要注意在情感上下工夫,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和他们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兴趣等,从而既能形成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知道不同的学生关注的问题各是什么,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又符合他们需要的问题,并及时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使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培养思考的习惯。

最后,在问题设计以后,教师应该根据问题设计针对的对象,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摆正主体的位置,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

我在讲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是这样组织的:先让学生介绍课前自己参与有关这一框题的活动,想在活动中解决什么问题,最终得到什么结果,你所得到的认识可以跟课本的哪些知识挂上钩,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或未能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能为教学增添许多新鲜生动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材材料的相对“滞后性”以及缺乏地方特色的特点,而且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如有些学生在议论中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议会制都是间接民主,为什么会比资本主义的议会制优越呢?平时所说的政府有没有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有些学生喜欢比大小,提出党的权力大还是国家的权力大,人大有没有实权等。对这些疑问学生们无法解决,都在期待教师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基于此,教师除了强调重、难点外,应该根据学生的困惑设置问题,根据问题针对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角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注重教学的这些细节,有利于克服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象,促进学生积极启动思维,激发求知的欲望;有利于把学生已有的见解或认识与课本结合起来,由被动地汲取知识到主动“觅食”,提高了课堂效益,真正让政治课堂活起来。

(责任编辑:王葎)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