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画准与讲透经济生活中的图像

2022-06-08

沈从举

摘 要:《经济生活》中的有些知识是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的,常见的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图、商品的需求曲线、商品的供给曲线。在做这些图像时一定要严谨、科学,否则就会误导学生。经济生活中有些图像是不能用常规的数学知识去理解的,我们一定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透这些知识。近年来,高考政治卷中的图像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既是试卷中的难点,也是失分点。教师们在课堂上必须画准、讲透经济生活中的图像。

关键词:经济生活 图像 画准 讲透

沈从举,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中的有些知识是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的。对于图像,首先我们要画准它,然后要讲透它。有些教师在做图时带有随意性,有些资料中的图像缺乏严密性、科学性。经济生活中的图像如果画得不准、讲得不透,就会误导学生。笔者列举三例来讲解如何画好、讲透图像。

1.关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资料的画法不一,典型是上面的这种画法。笔者认为,这种画法缺点还是不少的。

首先,价值不应该画成实线,而应该画成虚线。因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的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凭借我们的抽象思维去理解、把握它。所以,它应该以虚线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画好这条虚直线后,还要跟学生讲清楚这条线为什么要画直?因为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所消耗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是基本确定的,它是个不变值,所以,我们应该把价值画成直线。

其次,价格这条曲线画得也不好,峰谷和谷底最好不要画成角状。因为商品价格不是变化莫测的,它不会急转直下,也不会急转直上,只有急转的时候才应该用“角”表示。正常情况下,价格的变化是个平缓的过程,所以,价格这条曲线的拐点处(峰谷和谷底)最好呈现圆弧状。在画好这条曲线后,我们还要跟学生讲清楚价格这条曲线为什么要“实”而“曲”?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某一商品的价格我们是看得到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所以,价格应该是实线;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又经常不一致,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所以,价格呈曲线。. 再次,谷峰和谷底离价值这条直线太远了。我们知道,在价格的形成过程中,价值是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只是影响因素。这就决定商品的价格不会远离价值,价格必然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我们还要跟学生讲清楚,价格之所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这充分说明,商品交换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正确画法应该如下图:

2.关于需求曲线。不同资料的画法也不一,典型是右面的这种画法。笔者认为,这种画法也是可以找到缺点的。

在笔者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数学中的两个概念“正比”和“反比”。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如果一种量发生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两种量是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我们知道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一般来说.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上图中的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是两条直线,该图中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代表的是反比。我们要注意,这里的“反方向(反相关)”不同于“反比”。“反比”是很严格的数量关系,两个数的比值是确定的,是亦步亦趋的;而“反方向”只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发展的趋势,两个数的比值带有不确定性。所以,“反方向”的关系应该用曲线来表示。当然,在西方经济学中直线与曲线(弧线)的图像是没有区别的,无论是萨缪尔森还是昆曼,还是中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都是直线与曲线共用。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用直线表示很容易造成误解,所以,笔者认为直线改成曲线(弧线)更妥。

这里,笔者还要指出的是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这两条曲线不能与价格、需求量这两条线有交点。如果与需求量这条直线相交,则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为零,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是不会为零的;如果与价格这条直线相交,则意味着需求量为零,某一商品的价格再高,总会有人去买的,需求不会为零。

我们在做图时还要注意,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这两条曲线的上端要有“越来越靠近”的趋势,下端要呈“越来越疏远”的趋势,下端还不能“翘尾”。因为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大,而高档耐用品的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有的资料把需求曲线的下端画成“翘尾”状,“翘尾”意味着价格回升了,需求量继续扩大,这显然是不对的。需求曲线的正确画法应该如下图:

《经济生活》中还讲了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将减少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因此,相互替代的两个商品的需求曲线应该是交叉的、正反两向的。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减少,而且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随之增加。因此,互补关系的两个商品的需求曲线应该是平行的、反向的。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需求曲线图应该是这样画(下图):

3.关于供给曲线。不同资料的画法也不一,典型是下面的这种画法。

供给曲线表达了价格变动与生产的关系。价格调节生产: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企业获利增多,生产规模扩大,供给量增加;反之,如果价格下降,获利减少,企业生产规模会缩小,供给量减少。所以,这里的价格与供给量是同方向(正相关)地变化,不能说着两者是正比关系。正如前述,“正比”是很严格的、确定的数量关系,而“正方向”只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发展的趋势。所以,“正方向”的关系也应该用曲线来表示,上图中的供给线最好也用曲线表示。

这个图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供给曲线的下端与价格相交了。在这里,如果相交则意味着没有供给。我们知道,商品生产者在库存积压,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亦有降价抛货之举。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供给量不可能为零。终上所述,供给曲线的正确画法应该如下图:

我们知道: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有些学生以此为据,认为上图中的供给曲线画错了。他们发现图中的供给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了。他们认为:供给量越大,越容易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而图中的价格却在一路走高,这不合常理。在这里教师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经济学上的均衡图像都是把纵轴的价格作为自变量的,与数学习惯不一样。价格高,盈利大,供给量当然会增加。

《经济生活》中可以用图像表示的知识点很多,以上三例在《经济生活》中是最为常见的。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做图时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差错,所以,我们在做图时一定要谨慎、严密,以保证它的科学性。近年来,高考政治卷中图像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既是试卷中的难点,也是失分点。图像题往往让考生眼花缭乱,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画准、讲透这些图像,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得分率。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是可以用图像来呈现的,所以,画准、讲透经济学中图像对学生的学习、工作都是有益的。

(责任编辑:刘丹)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