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社会人口流动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分析

2022-06-08

王立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带来了劳动力的大量迁移,在此过程中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巨大,并呈现增长趋势。伴随着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社会关注度低、覆盖面广等问题,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身心发展、卫生和营养、安全和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学龄前 儿童

改革开放以来,严格的户籍制度得到一定的放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的化进程,从而驱使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对于带来这种变化的大量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改变了我国社会人口分布情况和所在地的人口结构。

其中,儿童伴随着作为劳动力的父母进行着人口的流动,成为流动儿童。然而由于其父母在流入地区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缺失间接使得其子女无法获得充足的学龄前教育、卫生医疗保障、安全和权益的保障。对于社会人口流动导致的学龄前儿童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对流动儿童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进项准确把握,并探讨其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流动学龄前儿童现状

1.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概念

人口流动是社会学的普遍现象,由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特性,人口流动的原因复杂多样,研究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概念界定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个地区的流入人口则可以分为三类:跨省流动人口、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和县内流动人口。一般理解为户籍不在本地的儿童就是流动儿童,例如“户口在本市区其他乡、镇、街道的人口”就界定为当地的流动儿童,而流动学龄前儿童即指户籍不在当地且未达到入学中位数7岁的儿童。

2.基本现状

流动儿童是城乡二元化问题导致的产物,是农民工问题的具体化。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度管理的不完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流动儿童的入学、就医、权益保障等多方面受到限制。“三农”问题、社会保障,教育等多个层次的问题亟需解决。

有关专家估测,农村流动儿童的中位年龄为7岁,据此推算,其中的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大约有80 0多万人,而学龄前儿童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的抽样数据显示约有510139万人,至2005年数据显示增长到628113万人,增长率高达23%。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显示,我国0至5岁的流动儿童有以下主要有三方面特征:第一,流动学龄前儿童数量庞大,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第二,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性别比下降,家长偏好男孩的倾向更为明显;第三,远距离流动的儿童来自农村的比例更高。由此可见,数量上的不断增长表明流动学龄前儿童的覆盖面广,问题具有普遍性。流动儿童伴随其父母随着社会变动进行地区间转移,因此具有不确定性,为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带来了障碍。由于家长的性别偏好,不同性别的流动学龄前儿童获得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也带来了流动学龄前女童的相关社会问题。最后,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因为家庭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得到较好的照顾。

2003至今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关注因务工人员带来的子女教育、卫生保健等问题,加强社会各个部门的重视,强调社区对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服务的作用。可见,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因人口流动问题所带来的学龄前儿童相关问题,并给予流动人口中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学龄前儿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现实服务。

二、人口流动对学龄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1.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政治关注度低

流动人群在城乡、城市之间流动,具有住址不确定、工作不确定、社会关系不确定的特点,对于16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我国不办理暂住证,学龄前儿童“看得见、摸不到”,在政府部门以及基层组织中没有被纳入城市人口登记和管理体系中。

政策的缺失是流动儿童面临的重要问题。流动学龄前儿童由于参与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几乎都在家长的监管之下,所获取的社会资源大多仅仅通过家长,因而由于其家长的流动人口身份,许多的当地政策难以覆盖,社会福利难以获得。城市社区服务、学龄前教育更多地针对本地区户籍儿童,流动学龄前儿童办理相关手续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享受户籍所在地政策,往往与其身在城市所要获得的资源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未形成流动儿童的医疗保障体系,流动儿童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目前仅有例如深圳、上海等城市首次将外来务工子女纳入参保范围,覆盖面不够广泛。在当地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定执行相应的法规、政策时往往优先考虑本地区人口的发展和服务,较少有针对流动儿童、特别是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政策制定产生。

2.经济上的差距带来的流动学龄前儿童问题

人口流动带来了家庭收入的不稳定导致流动学龄前儿童所获得的照顾与本地区学龄前儿童有所差距。根据2005年数据,县市内流动儿童中,农业人口比例为43.139%;省内流动人口中,农业人口比例为76.115%,而跨省流动儿童中,农业户口的比例达到了84.124%。流动学龄前儿童的贫血、佝偻病、营养不等疾病发生率远高于所在地户籍的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方面,贫困是流动学龄前儿童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家庭收入的有限使得流动学龄前儿童无法获得较好的生活保障,在住房条件、饮食、生活环境、交通出行方面都需要改进。

3.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学龄前儿童心理状况的发展受到影响人口流动带给学龄前儿童的影响也包括家庭流动带给学龄前儿童在成长照管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就家庭文化程度而言,流动人口家庭的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家长在育儿方面的知识不足,加之离开原户籍所在地,身边无人照管,学龄前儿童从家庭所获得的照管、教育十分有限,较容易发生因为疏忽引起的安全事故。

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在0-7岁期间正处于成长中的关键时期,流动儿童伴随父母在城乡、城市之间转移,对于心理归属感、安全感的建立十分不利。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按照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对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进划分,其中学龄前儿童主要处于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时期,流动儿童家庭往往忽视流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求,容易造成儿童自卑、胆怯、多疑等问题。社会学家格兰诺维曾将社会关系大致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而“强关系”主要是指亲属或关系亲密的朋友,而所谓的“弱关系”则指一般的熟人。对于流动学龄前儿童而言强关系主要指其家庭特别是照顾者,弱关系则泛指所居住的社区内接触到的人群,相对而言,流动学龄前儿童能够接触到的两种关系都比本地儿童更弱,关注度更低,强关系者“没有精力”,而弱关系者对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感知度低,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少。

三、减少人口流动对学龄前儿童的不良影响

1.社会宏观层面的改善

我国特殊的国情、户籍制度、法律法规是影响流动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要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户籍制度的调整,完善流动儿童社会保障,使得其能够享受与本地儿童相同水平的社会资源。政府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提高自身服务意识,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在流动学龄前儿童入园入托方面,改善办学条件,减少地区间隔阂,取消不合理的赞助费用,使他们能够公平地拥有相同的入学机会,减轻家庭照顾负担。同时,消除社会歧视和不公平,在医疗卫生、营养水平等方面的措施适当地向有困难的流动学龄前儿童倾斜,尽快减小与当地儿童之间的差距。

2.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加快建立社区、社会团体、学前教育机构、家庭之间的流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需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部门,协调社区、公益团体、幼儿园、家庭各方面有利资源。合理评估流动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的需求,支持社会公益性团体、社区等部门发掘自身优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儿童服务项目,例如儿童全人发展、心理健康关注、科学育儿理念的推广等方面。完善基层流动儿童管理体系,从流动学龄前儿童的人口登记、日常管理、入园入托管理、疫苗预防针等卫生管理,探索规范化、可行性高的流动学龄前儿童管理模式。这对于保护流动学龄前儿童的切身利益,加强社会关注和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人口在个地区之间的流动,对于劳动力地区间合理分配,减轻家庭负担,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具有有效促进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齐明珠.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6)

[2]吴丽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3)

[3]实施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 为优化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创造良好条件[J].中国妇运,2011(2)

[4]杜鹏,李一男,王澎湖,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1)

[5]苏凤杰.积极探索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題的解决路径[J].中国妇运,2011(2)

[6]郭少榕.解决受农村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的政策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7]李成贵.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J].群言,2007(2)

作者简介

王立,1991—,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青少年社会问题方面研究。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