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022-06-08

贾 茜

(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从排斥和否定商品经济到承认并引入商品经济,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说明我们党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影响在理论认识、思想观念上不断深化、发展和突破,不断走向成熟。因此,在实践中,既要承认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力求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关 键 词:市场; 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8-0048-06

收稿日期:2015-05-20

作者简介:贾茜(198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宗教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转变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由“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充分说明,只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从政府管理经济、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转变,才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和实践的深化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四大基础性理论构成,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改革开放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理论。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说,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艰难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改革开放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念认为,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性标志,赋予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以基本制度性特征,由此得出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结论。在经济实践中则一味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并排斥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所有制关系上主张“一大二公三纯”,排斥并力图用行政手段取消其他经济成分,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样做的结果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全民吃公有制的“大锅饭”,经济过程缺乏活力和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变成了短缺经济、票证经济。怎样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进行观念上和指导理论上的根本性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走出对传统经典理论认识上的误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时指出:“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同时强调:“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根据这一论述,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取消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加以固守,并以此作为“姓社姓资”的分水岭和衡量标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进行以铲除资本主义土壤、割资本主义尾巴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实践。出现这种状况的理论根源就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论述在理解上存在误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以及“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等论断,完全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高度发展从而生产力的社会本性高度发展、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强烈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属性、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的科学论证为依据的。而我国的国情恰好相反,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生产力水平低且多层次性以及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教条式地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否定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急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必然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是盲目、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还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及客观要求出发来探索我国经济发展之路,这是事关建构什么样的经济发展体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必须在理论上、思想观念上突破否定和排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靠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比此前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根本上否定了把商品货币关系看成是异己力量的传统理论观点。邓小平同志说这个文件“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2]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可以说,这是摆脱长期教条主义束缚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

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的具有历史性突破的标志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讲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的转变,如果从1984年引入商品经济算起,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这种重大转变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不断深化、发展和突破,说明我们党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影响在理论认识、思想观念上不断走向成熟。

二、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体制比较分析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分析,还是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无不说明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都是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即人们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然后才能从事艺术、哲学、科学等活动。然而,要满足这一基本需求就必须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但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就必须采用某种方式即经济体制。

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在于各个生产者和生产企业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通过投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在配置资源方面也有明显的缺陷和弊病,表现在:第一,事后调节。它只能在市场传出信号后才做出反应,供大于求,即减少生产;供不应求,即增加生产。由于缺少预见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甚至会导致经济总量的严重失衡。第二,注重个人、局部、本位、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全局、整体的利益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对基础产业、公共设施(环保、水利、教育等),因利小或无利而不感兴趣。第三,排它性强。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竞争性经济和优胜劣汰经济,它在激发经济活力,促进企业提高效益的同时,也会导致垄断,而垄断就意味着控制生产,扭曲价格,左右市场。第四,市场经济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用于每个商品生产者,当一个或几个周期过后,一些优胜企业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而被淘汰的企业则可能面临停产和工人失业的困境。正因为如此,当达尔文式的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完全竞争不存在时,当经济活动的影响溢出市场之外时,当收入按照政治上无法接受的方式进行分配时,当人们的需求没有反映他们的真正需要时,当各个生产者和生产企业在生产中过分地表现出某种外部性,经济就不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最优状态。[3]这也就是所谓“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

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在于: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行经济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进行调节,以防止经济周期性大幅度波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通过再次分配手段,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保证社会公平;通过法律手段维持市场秩序,防止过分竞争和垄断;责无旁贷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另外,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那些私营经济、民营经济无能力去办但又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例如水利工程建设、国防重大项目建设等。但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其弱点,表现在:计划经济说到底就是国家、政府管理经济,就是国家、政府配置资源,这种国家、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能否符合并反映客观经济规律,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政府配置资源往往是通过政府官员即个人进行的,个人的思想状况如何、道德状况如何、对经济运行状况的认知程度如何等等,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这种干预或管理或配置水平的高低及质量的优劣。些许的不良思想、不良行为、不良动机都有可能成为把有限资源配置到本来不应当配置的地方去的原因,甚至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还可能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条件和土壤。这样,“帕累托最优”①最终将无法实现。即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动机纯洁,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高效率,也必须以获取大量的、有用的经济信息为前提,否则,资源配置活动就是盲目的、主观随意的。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建设实践中经常出现所谓“拍胸脯决策”“拍脑门决策”现象,结果付出了高昂的“学费”,给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有甚者,为了牟取个人私利,一些手中握有经济审批权和管理权的政府官员还会把有限的公共资源配置到本来不应该配置的领域和地方去,严重扭曲并损害了资源配置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实际上,政府获取的信息不可能是完全的或不失真的,而且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这就是所谓经济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反馈。这一过程要求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及时、科学,一旦某一环节上出现疏漏或失误,必然会给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政府管理经济、配置资源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前提是较高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而生产社会化的前提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机器大工业“把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把生产本身“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把产品“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产品”。[4]但我们现在的生产力状况是水平低、多层次性、发展不平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小微企业),这就使得现阶段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生产缺乏客观的经济条件。因为社会生产范围如此广大,生产经营状况和种类如此庞杂,怎样进行统计,怎样收集完整而准确的信息,怎样进行科学研判,都对有计划组织和调节生产提出了巨大挑战。

政府管理经济、配置资源必须要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经营单位作为微观基础,而一旦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果国有或集体所有,对个人就会失去激励作用,就会导致个人失去动力,单位失去动力,进而使国家失去动力。强力的国家(政府)干预必然与权力的高度集中相伴随,一切听从、服从上面的指挥、要求、规定,微观经济必然失去活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计划失灵”和“政府失灵”。

现在,我们已不再用有无市场或计划作为经济体制划分的标准,而是根据市场和计划的比重以及市场和计划在经济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影响来判定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尽管经济学中的“新自由派”主张返回到完全自由的古典自由经济时期,但也没有走到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的极端。

三、深化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理论认识

市场经济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供求,二是价格,三是竞争。在这三者的相互联系中,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功能。市场的功能主要包括:

第一,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劳动消耗。这是通过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力求使自己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市场价格是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就能获取超额利润。反之,商品生产者和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会亏本,就要被市场所淘汰。这种强制性的竞争规律迫使各生产单位想方设法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劳动消耗。

第二,调解社会资源或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是通过价格随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实现的。当某种商品生产过多,供过于求时,则价格下降,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利润减少,便会缩减这种商品的生产或转产;反之,当某种商品生产过少,供不应求时,则价格上升,有利可图,就会刺激这种商品的生产。换言之,价格犹如一个指示器,引导资源或劳动向效益高的部门和企业流动。

第三,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由于受价格杠杆的调动和盈利的引导,各种生产要素会自发地从利润低的地方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这必然会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迟缓,经济结构性调整还任重道远。实际上,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经济结构是历史形成的,而这样或那样的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与该地区资源状况和类型、地理位置、技术力量、人口素质、地方特点、历史背景等有很大关系。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就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及历史背景有直接关系。而一种经济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固化性,因为这种经济结构是经过长期的培育形成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时也是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历史遗留或累积的产物。要对其进行根本性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对此,必须下大气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根本性调整。

二是能够激发微观经济、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社会经济活力来源于微观生产主体即劳动者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市场经济产权明晰、利益直接,市场主体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前提条件是平等的市场准入和产权保护,公平的竞争条件和营商环境。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影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在具体经济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束缚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民营经济在融资、投资、平等的市场准入和产权保护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少歧视性待遇。消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关键是要在经济领域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资源配置。

三是能够推动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以后,我党对市场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就在逐步深化,但这种“基础性作用”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所起的作用。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计划(政府)作用的影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性作用”有时被削弱甚至被掩盖和丢掉,经济运行中的计划经济路径依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决定性作用”则要求政府职能必须从统制型、管制型、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审批和行政干预经济,并不是要把政府撇在一边,让政府只当“守夜人”,把一切都交给市场,所有领域都市场化。实际上,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市场机制具有追求本位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甚至丢掉社会利益,有时甚至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来换取本位利益的本质趋向,其负面作用是令人担忧的。对此,政府必须加强市场监管,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由于市场竞争机制所必然形成的优胜劣汰的自发作用,经过一个周期后,必然会出现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悬殊的状况,政府应当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通过再次分配进行合理调节,以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C].人民出版社,1971.294-3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89.

[3]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140.

(责任编辑:高 静)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