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健康素养——狙击慢性病的有力武器

2022-06-08

策划/晓 雪 文/张倩 傅青峰 摄影/许建

健康素养是一种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儿,这种能力就是您掌握健康信息,并正确地运用它们,以使自己获得健康的能力。这么一讲您就应该了解,具备健康素养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卫生部曾于2008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开展调查,并于2010年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这次调查的结果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不容乐观。《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回顾

201 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了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说明每100个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还不到7个。

2、城市居民健康素养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3.43%。

3、低龄和高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只有3.81%。

4、健康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提高,说明文化程度影响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5、慢性病预防素养较低。此次调查的关于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共5类健康问题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最低的,仅有4.66%。

在以上5个特点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是一个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甚至预期寿命的重大问题。慢性病——健康的最大敌人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预防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指出,2008年全世界有3610万人死于慢性病,近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若不采取行动,预计到2030年,每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将达到5200万人。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慢性病的代表。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发期和负担沉重期,各种慢性病的负担比重在所有疾病中达到70%。从1973年到2009年,慢性病在我国人群死因构成所占比例由53%上升到85%,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人群死因的前四位。在不久的将来,各种慢性病可能会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散。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健康产业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

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更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困扰。有研究显示,从1993年到2009年,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大多数慢性病的突发增长期在50~59岁,但高峰期却分布在老年期的各个时期,说明慢性病的高发并非都是由于增龄所致。

既然慢性病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预防慢性病,如何有效扼制各种慢性病的高增长趋势,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防治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基石也是武器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我国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5类健康问题中最不乐观的。这无疑是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虽然慢性病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但是从有利的一面看,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其实,大多数慢性病与患者的个人观念及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了医疗行为之外,患者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则是影响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一项以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了健康素养教育后,试验组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指标(如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健康素养教育能帮助慢性病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有助于患者身心康复。

另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疾病的结局,具有高水平健康素养的个人会有更好的健康状况。相对来说,健康素养低的个人,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少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从而延误疾病防治的最佳时机,还会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导致医疗服务利用率(如住院率、急诊利用率)和医疗费用大大增加。美国的一项医学研究报告说,自2003年以来,因为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美国每年增加了原来可以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健康素养的不足,还会对疾病的预防、筛查、健康促进行为、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的理解,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素养水平低的人群常常不能理解药品的使用说明,可能误服乱服药物;会因为误解医生的建议,而增加医疗差错的风险,医患沟通不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

那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提高健康素养尤其是慢性病预防素养,都是防治慢性病、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有力武器。

如何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

尽管《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可有趣的是,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却显示,54. 7%的公众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最感兴趣。既然对医学和健康信息最感兴趣,健康素养水平又相对较低,说明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缺乏必要的途径,这一矛盾恰恰提示了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还是有巨大空间的。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的首要方法。什么是健康教育7健康教育即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我国2005-2010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重点提出了以下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建立国家级人群健康素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库,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库,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库、传播材料库。

此外,还包括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等等。

为此,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健康教育专业初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等各个部f_=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标。

媒体传播

一项在北京开展的大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是北京市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行为改变的催化剂。居民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89.8%),主要途径的前3位为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和电台广播。媒体在健康传播方面具有深入家庭,成本低、收益高,相对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公众获得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媒体把疾病预防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指导其远离疾病,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正因为公众了解到的信息是通过媒体“拟态”化了的,所以,媒体有责任传播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健康信息,应杜绝伪科学和以商业为目的的信息传播。

自我管理

提高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健康素养的最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是根据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保持并促进健康;处于中高度健康危险状态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评估健康风险,发现早期病变,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而对于已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指导患者学习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管理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对健康的自我管理,尤其是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必由之路。获取了正确的健康信息后,只有能够切实地应用于自身,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健康素养66条》中与预防慢性病相关内容的解读

在进行健康素养调查的同时,卫生部组织卫生领域的百余位专家研讨并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66条,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是世界上第~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理解和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基础。这66条内容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三大部分,其中慢性病预防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与慢性病预防相关的这部分重要内容呢?

健康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4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四大基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最大致病因素,却也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很多慢性病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病。所谓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将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习惯化。将自己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锻炼习惯调整到最有利于健康的模式,戒除不良习惯,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平和,以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续。

保证适量睡眠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

睡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睡眠的特征包括:减少主动的身体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增强同化作用(合成代谢),降低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来说,规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人类的睡眠占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夸张地说,睡眠的好坏是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基础的一半。

睡眠能帮助人体恢复体力、脑力和精神,并能舒缓压力、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研究发现,睡眠时,神经胶质细胞会把可能导致痴呆和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的“乙型类淀粉蛋白”从大脑中清除出去。

人们缺乏足够的睡眠,会出现白天嗜睡、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免疫力降低、判断力减退、失去逻辑思考力、工作效率下降等。长期失眠,人体的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内分泌系统和精神活动都会出现障碍,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损害。但是科学家认为,睡眠也不是多多益善,过度的睡眠(超过8小时)不但会使人更疲累,也可能导致晕眩恶心、神经衰退、反应迟钝,甚至减少寿命。

戒除不良习惯

“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少饮酒,不酗酒。”

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吸烟与肺癌之间有联系。香烟的主要成分包括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尼古丁会令人体脑部受损,引发中风、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食管癌、肺癌、支气管炎、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而且,吸烟行为同时损害吸烟者及附近被动地吸二手烟者的健康,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室内公共场所不得吸烟,一些地方甚至把禁令延伸至私人住宅。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2014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发言人毛群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卫生计生委争取在2014年出台禁止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条例,同时也积极争取全国人大立法控制烟草危害。而在同年的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卫生计生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次拟制定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

过度饮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包括:酒精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导致血糖下降,两者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出现吸收不良症候群,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间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伤害: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引起胃溃疡;损害神经系统,如造成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大脑皮质萎缩,有报告显示部分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也有部分人出现智力衰退的迹氦酒精在胎儿体内代谢和排泄速率较慢,所以饮酒对发育中的胎儿会造成巨大伤害。有鉴于酒精饮料对人的种种危害,及酗酒现象对社会带来的不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酒精饮料采取了控制措施。

有学者认为,在诸多酒类中,红葡萄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效果,但饮酒量以每日不超过50毫升为佳。但是,是否可以饮用红葡萄酒,还要根据您自身的身体状况咨询医师后再决定。

膳食搭配、低盐饮食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膳食要清淡少盐。”

人们早就发现,那些长寿之乡,虽然大都是偏远的山区,医疗设施非常落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及高纤维,但却健康长寿。可见长寿与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

我国政府于1989军、1997年和2007年先后3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201 1年又对2007版本做了最新修订。《膳食指南》以先进的科学证据为基础,密切联系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实际,对各年龄段的居民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带来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膳食指南》对一般人群的饮食要求主要包括10个条目: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⑤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经常适量地吃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⑥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膳食指南》还提供了膳食金字塔,您可以据此设计自己和家人每日的食品种类和数量。健康的膳食搭配,将为预防慢性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南中的第5条,对于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重要。有研究显示,我国居民八成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特别需要引起重视。

重视食品安全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食品安全就是防止“病从口入”。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目前全球已经有95个国家将这五大要点纳入教育项目。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口诀

1.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洗净双手再下厨。饮食用具勤清洗,昆虫老鼠要驱除。

2.生熟分开

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莫混杂共保存。刀砧容器各归各,避免污染惹病生。

3.烧熟煮透

肉禽蛋品要煮熟,贪吃生鲜是糊涂。虫卵病菌需杀尽,再度加热也要足。

4.注意存放

熟食常温难久藏,食毕及时进冰箱。食前仍需加温煮,冰箱不是保险箱。

5.材料安全

饮食用水要达标,菜果新鲜仔细挑。保质期过不再吃,莫为省钱把病招。

避免肥胖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1980年以来,世界肥胖症人数增长了近一倍。2008年,全球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14亿人超重,其中2亿多男性和近3亿女性为肥胖。2013年,4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这些数字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但所幸的是,肥胖也是可以预防的。

超重和肥胖的定义是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现在,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六大风险。超重和肥胖所带来的最大伤害就是成为罹患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别是骨关节炎)、某些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儿童期肥胖会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出现的几率更大,肥胖儿童还会引发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升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岛素抵抗及心理影响。

造成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是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能量不平衡,包括高脂、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形式如久坐、交通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加剧,均造成缺乏身体活动。据此,为预防超重和月巴胖人们应该做到:限制完全来自于脂肪和糖类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每年1次健康体检。”“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提高健康素养,健康管理是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需要从健康体检开始。您先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自己的健康有个总体评估,才能开始管理。身体基本健康的人一年进行一次体检,已患有慢性病的人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体检,如某些体检项目需要定期监测等。

已患有慢性病者,应与医生配合,制订自己的治疗方案,并坚持执行。以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为例,如果您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或已患有心血管疾病,应有针对性地监测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服用药物控制各项指标,并定期复查复诊,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改变生活方式.根据自身状况制订饮食、运动、生活作息等计划,并坚持执行;戒除对心血管疾病不利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等。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如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在身体出现危险信号时,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争取治疗康复的黄金时间,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而提高健康素养是积累与维护这一财富的增值投资。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健康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当每个人都把学习、提高健康素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作为每天行动的准则时,我们才可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防控慢性病最大的收益;只有当每个人都利用好健康素养这一防控慢性病的有力武器,才能在维护自身健康方面当家做主!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