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全方位”和“多角度”——记一次作文公开教学的课堂观察

2022-06-08

王东明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226001)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应从课前到课后,从学生到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在最近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本着“平视互动、快乐评价”的教学理念,开设了一节作文公开课。围绕这一课教学,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课前:预设观察

这节作文课具体上什么内容呢?我正琢磨着,意外地收到一封已毕业3年的学生康遇安的来信。在信中,她问起了学弟、学妹们的学习情况:“学弟学妹们肯定很乖吧?应该有不少作文能手。我想对他们说:要好好珍惜与王老师一起相处的时光……”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灵感:就让学生给师兄、师姐写一封信!

随即,我试探性地把这个想法透露给了学生。大家很是兴奋,跃跃欲试。但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顾虑:

“王老师,给师兄、师姐写信挺有意思,可是我们该写一些什么呢?”

“是呀,我们对他们可是一点也不熟悉呀!”

“王老师,您有那么多的学生,我们该给哪些师兄、师姐写信呢?”

“我们写了这封信,他们会给我们回信吗?”

“我们的信真的会寄出去吗?能收到他们的回信吗?”

……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确值得考虑,也是上课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否则,无论课上得如何出色,都不堪一击——只是一个“花架子”啊!

我思量再三,确定了如下方案:

第一,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师兄、师姐的值得夸奖、令人敬佩之处。

第二,这些师兄、师姐一定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在写作方面,不然没有说服力。

第三,要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我近10年、近20年乃至近30年前的学生同喜同乐,触摸他们童心的蹦跳。

第四,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从师兄、师姐的作文中欣赏到文笔流畅的文字,学到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还要能够延伸开去,感知作文在小学阶段以及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明确选题:“给×××师兄(或师姐)的一封信”,并预设了如下教学思路:

第一,一走进课堂,先让学生“热身”,初步感受他们的师兄、师姐在写作方面的出彩之处;阅读一份“作文之最”,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重点赏析5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精品”中的一篇(课前一周,将5篇师兄、师妹写的优秀作文发给学生,两两一组,合作研读),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实实在在的平视互动,无拘无束地评价这些优秀作文,挖掘作文中的亮点,与作者同呼吸、同欢乐;再通过自身的感悟,展开追问,亮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共同讨论作文提纲,理清作文的层次,当场进行互动评价。

第四,提醒学生写一封信的注意点。

课中:多向观察

(一)观察学生

【片段1】

(每名学生持有课前发给他们的一份资料和一个信封,每位听课教师也有一份资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指导课。写什么呢?对,大家课前都已经知道了:写一封信,一封给你们的师兄、师姐的信。为什么要给他们写这封信呢?

(学生自由说。)

师是啊,王老师不少学生的作文的确都是非常出色的。从哪里看出来呢?请大家先看第5页上的资料。

(学生快速浏览“作文之最”。)

师现在,我们邀请几名同学到前面来,读一读“作文之最”中的一些内容,好吗?

(学生读。)

“作文之最”的资料,是在课前发放的,里面有这样一“最”:

最早走出国门稿:1995年9月,六年级的季纯同学(清书人)和初二的保智慧同学(差出人)的《给邢爷爷的一封信》被日本骏河台出版社《中国语法用书》选用。

这里的两个日文词汇:“清书人”和“差出人”,我是通过网上查找,才知道了它们的意思;课前也问过学生,他们大多直摇头。但班上有一名本学年从外地转来的小X同学提出:“我的表姐会日语,我可以问问她!”于是,我顺势请她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难题:“请你回去求助表姐:这两个日语词汇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呢?明天上午的课上,我请你发言,让你当一回‘小老师’……”这位同学是班上的“学困生”,本学期还曾有一次令老师无所适从的逃学经历。我想通过这样的小任务,使她慢慢树立学习的自信。

“作文之最”的朗读,我也特意安排了几名“学困生”来完成。虽有几个读得结结巴巴,但总体还算顺利。我特别邀请全班学生将这堂课唯一的一次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们。看着这几名学生战战兢兢地来到讲台前,又乐颠颠地回到自己座位的神态,我在想:他们的点滴自信,也许正是从这一个个自我展示中催生的。

公开课,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最好的班级、最好的学生——这也在情理之中。但我认为,展示班级的不足,让“学困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有效教学。教育的平视、平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这些“学困生”的课堂答语,一般不会一步到位,他们往往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教学的过程、细节也很可能不会像预设的那样理想、圆满。在公开课上,让班上的几名“学困生”走到讲台前亮个相,这是对教育平等理念的最好践行。

【片段2】

师从以上资料来看,王老师的不少学生确实非常出色。他们到底出色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另一份资料。课前,我们已经阅读了5篇师兄、师姐们写的优秀作文,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有写物的和游记。大家还两两一组,合作研读了其中的一篇。现在,我们就将你们的研读结果作一个汇报和展示。好吗?

(教师提出要求:第一,同座即“作文对手”,将共同研读的一篇习作再进行一次梳理。其中,一些同座原本不是同座,是在课前临时调整了位置;我们确定的“作文对手”必须是自愿的组合,且作文水平旗鼓相当。第二,用红笔直接在文中再进行一些圈画、批注,准备两两到讲台前进行交流。)

师现在请5组“作文对手”到讲台前进行交流,我和在座的同学一起补充。

(5组“作文对手”到讲台前,两人一组依次进行交流,一个先说,另一个补充,次序由学生自己定。教师提出要求:习作哪里写得出色?有重点地具体说说。然后,模拟与作者进行互动——我想问小作者: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我还有一个疑问想请你回答。)

依据我的观察,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交流非常投入。开始时,学生有一些拘束,互动交流比较“文雅”;而过了一会儿工夫,部分学生发现周围的同学胆子大了、嗓门儿高了,便没有什么顾忌了。他们不仅说出作文中的优点,也能发现作文中的不足,难能可贵。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并不热衷于作文评价,他们大多只会说:“他(她)写得很好、很棒!”至于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出色在何处,就是说不好、说不准,或者不愿说——也不用说,反正班上会有“活跃分子”说。现在情况不同了——教师将每一个学生都推到“风口浪尖”:你必须和你的“作文对手”互评互说,不要期盼从老师嘴里听来标准答案,只能是自己通过阅读、分析,和“对手”一道,从作文里自己寻找答案了。

至于“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我还有一个疑问想请你回答”,这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问题:前者,是求索“鱼”到求索“渔”的“升格”问题;后者,就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师兄或师姐的这篇优秀作文,又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从而做好由读(一篇文)到写(一封信)的自然过渡。

【片段3】

师课上到这里,你们知道这封信应该怎么写,思路怎么理呢?

(学生交流作文提纲,师生互动、确定之后,仍由学生进行板书。)

师请大家依据自己选定的作者,把作文提纲写下来。

(学生开始写作文的提纲,并进行交流。)

事实上,之前所有的互动交流,都是为“作文提纲”这一部分内容服务的。没有上面的铺垫,就没有这里起到桥梁作用的“作文提纲”。学生自主拟就的提纲是这样的:首先是“称呼语”,其次依次是“羡慕、欣赏、对比、疑问”这4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最后是“祝颂语”。学生动笔前的“腹稿”,到此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大功告成了。

在课堂的间歇,我特别提醒学生:“书信是不可以用红色笔书写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哦。”我想,这是最起码的礼仪规范,我应该给予学生善意的提醒。

(二)观察教师

在“作文对手”两两互动交流之时,我在哪里?我不在讲台前走动,那样觉得自己很孤单;我也不在前后左右地巡视,那样会让学生很紧张。我在第4组第二张的座位上坐着——正好“二缺一”,我也就坦然地成了一名“学生”,依据两两互动的要求,与“同座”进行着触膝交谈式的沟通……

“作文对手”两两互动环节结束之后,就开始了全班交流。此时,5组“作文对手”到台前汇报并与全班同学互动。此时,我在哪里?我站在5组“作文对手”的身边,为他们鼓劲、加油。我已经融入了班集体之中……

“坐下来,你坐下来!”“明天,我将为学生准备好几支粉笔,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我课前的预设。教师坐着上课,依据规定是不允许的。从教这么多年,的确也没有坐着上课的习惯,但我还是在公开的课堂坐下了,坐在了学生的中间。

我以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无权总将自己当作是“平视互动”中的“首席人物”。学生在交流,教师总是站在他们旁边,学生会紧张;学生在板书,教师站在一侧,他们反而觉得无助。当然,教师坐着,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目的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才是课堂的主人!

课后:追踪观察

(一)观察学生

两节作文课后,不少学生与我交流书信的内容及规范,更流露出对信的去向的关注:“老师,师兄、师姐他们能看到我写的信吗?”“他们真的会给我们回信吗?”看来,学生在信中有了最珍贵的倾吐,这封信寄予了他们对未曾谋面的师兄、师姐的一份情感寄托——作文,不就应该是表达真情实感吗?我心中很是欣慰。

当然,更让我欣喜的,是在这次作文课上当过“小老师”的小X同学的转变,她变得乐于交流——

周三下午课间,在教室里,她拿来两本书:“王老师,这是我姐姐用的两本日语书,您看看!”

周四下午课间,在办公室,她主动来找我:“王老师,这是日语书里的一张光盘,您听听吧!”

周五下午课间,在办公室,她又来找我:“王老师,这是一本有日文、还有中文翻译的书。您瞧瞧!”这次,我随意地问了一句:“这篇作文你会写吗?写好了吗?” “我会。我快写好了。老师,我今天中午放在家里了,周一交吧?”“行!”……

虽然,交流的内容大多与此次书信写作并无直接关联,但足见她愿意与老师“交心”的点滴进步。相信,一次担任“小老师”的经历,会让她在未来的学习中,逐步变得自信。

转化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可一蹴而就。面对他们,要想方设法做好两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教师要由“施予者”向“激励者”转变,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二,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出击”转变,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教师为其铺设台阶。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才会不断提升,这样的自信也才会慢慢累积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二)观察教学

作文最佳的教学环境是什么?是快乐。问题是,这所谓的快乐,是教师的体验,还是学生的感受?如果是教师的体验,这就不是我们作文教学中要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如果是学生的感受,我们也不可沾沾自喜,我们还得自我评价一下:这种快乐是一阵风似的,还是学生从内心骨子里的真实流露?我们所真正追求的,应当是学生从内心流淌出来的快乐情感。

近两年,我们五、六年级语文组的大部分教师,都在积极参与省级和全国级的作文课题研究:省级的是“作文平等互动”和“作文评价活动”,国家级的是“作文生活教育”。我们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小学作文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正如我们语文组蔡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这次作文教学活动的研讨,只是一系列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先画上一个不太圆的句号,紧接着的,是一串的省略号。”

之所以说我们的研究是一串的省略号,我理解,其原因有二:

一是作文研究不仅一直是我们学校语文教学研究中的薄弱之处,更是我们市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弱项。这次作文教学研讨,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是虽然这次作文指导课结束了,但学生写的《给师兄、师姐的一封信》还没有寄出,师兄、师姐的回信还没有回复。

我们将继续前行,不能就这样在大家面前展示之后,在没有给学生任何交代的情况下草草收场

(过了一段时间,发出去的信件有了回复。我将师兄、师姐的回信发在了我们班级的“公用邮箱”里。据此,许多学生又写了读这些回信的感受)。作文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的研究一样,不可能急功近利,来不得“速战速决”。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比较而言,前者的效果一贯是较为隐性的,而后者的效果相对比较显现。作文教学中,有时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最后收效甚微,那是常有的事情。那么,在操作层面,如何既要让学生“吃得好”,又不让教师“累着了”呢?这很难有一个万全之策,也许需要教师花上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和工夫,才会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下里巴人式”的作文教学方法来。

正因如此,我们也一直在教学中摸索着、追寻着。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