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拨开“被谋反”的迷雾——《淮阴侯列传》(节选)的文本细节管窥

2022-06-08

曹加明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22500)

《淮阴侯列传》(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文本。其中,关于淮阴侯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历来是史学界的一大谜案。其实,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太史公司马迁以如椽巨笔精雕细刻的诸多小细节,早已不露声色地替韩信拨开“被谋反”的迷雾。

一、淮阴侯之“辟”

吕后处死韩信,罪名即为谋反,罪状乃是“淮阴侯挈其(陈豨)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即在使左右回避之后,与陈豨谋划谋反之事。既然已经“辟左右”,那么谋反之事只有韩陈二人知晓,那么又是谁得知此谋划场面的呢?后文称“汉十年,陈稀果反”,难道是后来兵败的陈豨招供并指认韩信的吗?如果此事属实,吕后等人会忽略共犯陈豨对韩信谋反的极为有力的指证吗?那么是淮阴侯韩信自己招认了吗?也没有。事实上,韩信被缚后,未经审讯,很快被斩,刘邦吕后似乎并不在乎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只是要韩信速死;韩信连替自己辩解、以证清白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悔不用蒯通的脱离刘邦另立山头之计。

因此,太史公特意以此“辟”暗示了定韩信谋反之罪并不经审讯迅速杀之,并无真凭实据,乃是“莫须有”的污蔑,甚至就是谋害功臣韩信的吕后、刘邦、萧何等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遮人耳目的伎俩而已。

二、吕后之“诈”与萧何之“绐”

吕后等人得到的举报是“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可见此时被削王爵为侯爵、备受冷落的淮阴侯已经不再是当年“连百万之军”的大将军了,手中可资依靠的力量是仅仅是“家臣”与“诸官徒奴”。可想而知,即使此时刘邦统军在外,韩信手中的此股力量与吕后、萧何掌握的军事力量相比,孰弱孰强,不言自明。如果韩信果真谋反,即使刘邦不在长安,吕后、萧何等人亦可正大光明,顺理成章地讨伐。但事实是,面对这样拼凑的“造反”力量,吕后、萧何等人竟然不去占领道义与舆论的制高点,不去声讨,不是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逼其投降或将其粉碎,而是使“绐”“诈”之计,骗韩信入官,难道是想将“韩信谋反”之害降至最低限度吗?如属实,武帝之前的统治者会放过这一美化刘邦、吕后等人面对叛逆仍然心存善念,只除首恶韩信,不论其余的圣举吗?还是这原本就是刘邦、吕后、萧何导演的惊人骗局呢?

为什么“绐”“诈”骗来韩信后立即处死,而不是公审——哪怕只是小范围地审判一下,让韩信伏法认罪,同时也借此机会,敲山震虎,震慑一下潜在的欲谋叛逆之人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按照常理,以审讯来消除天下人对谋反问题的猜疑,使天下人对此事的处理心服口服呢?

三、韩信之“悔”

韩信被吕后、萧何欺骗“人贺”后,立即被斩,被斩时,韩信后悔。如果说有口供的话,也只有后悔的这一句话。悔什么呢?是后悔与陈豨共商谋反吗?是后悔与陈豨的谋反发动太迟了吗?

且听韩信之言——此“悔”乃是“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是在后悔没有采用蒯通劝自己另立山头,与刘邦、项羽鼎足三立的计策。“不用蒯通之计”,说明韩信从“当年”到被斩时,都没有用此计,而且是从来也没有打算用此计。从韩信的后悔之语来看,直到即将被斩,他才看清了刘邦、吕后等人过河拆桥的真面目,可惜为时已晚,不肯自立山头、忠于汉室换来的是被斩,还有他临死也不曾料到的“夷信三族”。因而其临终之悔就格外无奈,特别令人扼腕了!

是的,韩信的“口供”——即他的临终之“悔”已无法改变其命运,但太史公却让后人触摸到韩信内心的脉动,更让人质疑刘邦、吕后屠杀韩信的正当性,因为刘邦、吕后凭此“口供”,就杀死韩信、“夷信三族”是毫无说服力的。

四、高祖之“怜”

高祖刘邦“见信死,且喜且怜之”,何怜之有呢?怜韩信虽然谋反,但仍是人才难得吗?既如此,何不网开一面,皇恩大赦呢?怜韩信走上谋反的“错误”道路吗?那为何不听昕韩信的“辩解”,而是当即处死呢?怜当年反秦击楚大业中的战友情、主仆意吗?恐怕刘邦即使有少许此“情’呲“意”,也早已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大局消减得所剩无几了吧!

“且喜且怜之”,此刻的刘邦更多的是掩抑不住的“狂喜”吧!终于铲除了“酣睡者”,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良心未全泯灭的他,内心深处也有一丝对无辜受戮的韩信的“隗疚”吧。

五、蒯通之“教”

当刘邦抓来蒯通质问——“若教淮阴侯反乎”时,蒯通不推不诿,对日:“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蒯通坦然承认自己“教淮阴侯反”,且日“竖子不用臣之策”,刘邦为何不以韩信果反来反驳蒯通的“竖子不用臣之策”呢?耐人寻味的是,刘邦不但没有反驳,反而默认了蒯通的“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的感叹。

因此,透过蒯通的敢做敢当,恨韩信不用其策的言语,人们可以发现,韩信“谋反”只停留在说客的劝说阶段,韩信本人从未做思想、军事上的任何“谋反”准备,也正因此,韩信才被蒯通讥为“不用臣之策”的“竖子”。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这是不是蒯通摆脱屠戮的高明的金蝉脱壳之计呢?那么且看,既然毫无心机、也不准备替蒯通隐瞒什么的韩信临死前已将“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的心迹无意识地泄露出去了,蒯通此时面对刘邦的当面质问,瞒已无益,不如坦荡解释:一因“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二则当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有此二因,刘邦就能释放蒯通吗?恐怕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蒯通坦然陈述并经刘邦默认的那个重要事实——韩信始终未听蒯通之计。

因而,蒯通虽有献计之举,韩信却无谋反之实,韩信甚至没有谋反的念头,更不要说谋反的行动了。因而,所谓的“谋反”,根本没有对汉帝国造成损失,所以,高祖释放蒯通。

六、太史公之“叹”

太史公在《淮阴侯列传》的结尾感叹韩信举动反常,不合情理——“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天下安定了,韩信乃谋反叛,大大出乎太史公及天下人的意料,因为哪怕是寻常之人都不会选择这一时机的。

而韩信这样一个“其志与众异”的人竟然会做如此反常之事,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难道是被“叛逆”之心冲昏了头脑?韩信无论是对先前漂母的一饭之恩,还是对后来刘邦的拜将授权,都是怀着感恩回报之心的。也正因有如此忠心,尽管蒯通巧舌如簧,也不能让韩信动心。

那么,是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削王为侯激反了韩信吗?且看当年面临淮阴屠中少年的羞辱时,面对拔剑杀之(而自己有可能偿命)与胯下受辱的两难选择,他都深思熟虑地选择了隐忍,因为要把风险降到最低。那么面对削王为侯的降职(只是降职,尚无生命危险),韩信会作何选择呢,继续隐忍,还是冒叛乱不成身死族灭的风险奋起反叛呢?

常人尚知“天下已集”,“谋畔逆”极不现实,“志与众异”、知恩图报、向来隐忍立身的韩信,竟然选择了一个最不恰当的时机,谋划并实施叛乱?

太史公焉得不叹!

在所谓的韩信“被谋反”问题上,太史公借当事各方诸多的细微之处——淮阴侯之“辟”——谋反无据;吕后之“诈”与萧何之“绐”——“绐”“诈”无审,岂合常理;韩信之“悔”——据此“口供”,焉能服人;高祖之“怜”——无故戮人,名“怜”实“愧”;蒯通之“教”——恨信不用,刘邦默认;发出了响彻千年的感叹:“天下已集,乃谋畔逆”,韩信实在是举动反常,不合情理;“志与众异”、知恩图报、向来隐忍立身的韩信真的会谋反吗?

太史公司马迁仅仅是用这些看似不经意却耐人寻味的小细节,替韩信拨开“被谋反”的迷雾;还是同时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呢?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