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

2022-06-09

  摘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空间技术溢出;外部性;经济增长

  一、引言

  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工业增长减速的情况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贡献。以就业份额来看,从2000年到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占全国总就业比重由23.61%增加到35.43%。我国各省市也更加重视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在做好规划、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以期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陈建军等认为,从要素的集聚效应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有利于提升行业本身的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综合发展环境,促进制造业和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可是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践中,各地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具体模式并未形成一致。而且现实中某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不仅来自本地区还来自邻近(更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而多数地区或城市在进行生产性服务业规划时缺乏全局观念和统筹思想,未考虑空间中其他地区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缺乏针对性和开放性,不利于中间服务部门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的重点就在于将空间因素和技术溢出效应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中,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以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构建理论和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有效作用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从工业领域转向服务业领域,服务业逐步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有更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外部性理论则为解释经济增长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外部性理论认为集聚经济主要根源于三个方面的外部性:信息和技术溢出、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以及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共享。但陈建军等认为,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的上下游关系,在投入要素上也不存在互补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多的是得益于技术溢出效应,而且这一技术溢出效应一旦产生会对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产生明显推动作用。Glaeseetal.认为技术经济外部性或动态外部性来源于两种不同的产业集聚模式:一种是同一产业厂商的集中布局或专业化集聚,另一种是不同产业厂商的集聚或多样化集聚。这两种布局方式均有利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注重知识的“集体学习过程”在外部性产生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EswaranandKotwal指出,保险、银行及研发、计算机软件、技术咨询和广告等商务服务业是意大利拥有创新型企业最多的服务部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改善地区投资经营环境,加强厂商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并通过吸纳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向该地区集聚,进一步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Wood指出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及集聚主要通过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改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的智能化分析等三个方面推动下游厂商、进而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动。因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扩大提高了技术扩散效率,并引导所服务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生产工艺,增强区域经济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区域经济增长潜力。AslesenandIsaksen进一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高新技术的产生,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会对高新技术产生更多需求,反过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升级。Brysonetal.认为尽管有关技术进步和技术转型方面的研究更多关注制造业部门,但随着服务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其集聚在技术转型中的作用愈加突出。顾乃华引入地理距离、政策环境、工业企业整合价值链的能力变量,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了在我国城市中,就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技术效率提升发挥着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集聚产生的外部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而现实中,随着地区间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性服务的技术影响不仅来自本地区还来自邻近地区,可是现有研究并未充分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空间上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这种空间外部性的有效测度、溢出效应的有效作用范围及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影响差异更是无从得知。鉴于此,本文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把空间因素和技术溢出效应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中,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中的潜力模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采用我国284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理论与计量模型

  (一)理论分析框架

  考虑城市中有两个部门:差异化生产且报酬递增的最终产品部门和中间服务部门。中间服务品可为当地和邻近地区服务且其运输成本为零;最终产品可进行区际和国际贸易,运输成本为冰山成本,即城市j生产的1单位商品只有1/tjν到达城市v。每个厂商的产品与其他厂商均不相同,且所有商品均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交易。若Iv为城市v用于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则城市v对城市j生产的每种产品的需求量(或消费量)为:xjv=(Pjtij)-σΣjNj(Pjtjv)1-σIv=(Pjtjv)-σIv(Gv)σ-1(1)其中Gv为以CES形式表示的任一城市v的价格指数,σ为任意两种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Nj为城市j中最终商品的种类数;Pj为城市j商品的价格。进而对所有城市v(包含城市j)进行加总,我们得到了城市j的总产出:yj=Njxj=NjΣvxjv·tjv=Nj(Pj)-σΣv(tjv)1-σEv(Gv)σ-1(2)其中,Σv(tjv)1-σEv(Gv)σ-1被称为城市j的市场潜力,即:MPj=Σv(tjv)1-σEv(Gv)σ-1。则(2)式可重写为:yj=Nj(Pj)-σMPj(3)由于存在递增收益,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偏好使得均衡时每种商品均由一家垄断竞争厂商提供,且每种制造品生产均需一定的固定投入f。假定劳动力为最终部门(主要是制造业)生产中唯一投入要素,最终产品部门的总成本可以表示为Cjm=f+cmjyi,Cjm为最终产品生产中的全部成本投入。则均衡状态下城市j的均衡价格为:P*j=σσ-1cmjw(4)目前为止,多数文献已经证实生产性服务业厂商集聚不仅对其本身、而且对整个经济部门都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起的厂商间的技术扩散和知识学习效应是地区经济形成集聚优势、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因素。Glaeseetal.则将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归结为产业内部集聚(或专业化集聚)和产业间集聚(或多样化集聚)。然而不论专业化集聚还是多样化集聚,这些研究描述的技术外部性或溢出效应仅限于本地区或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地区通达性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范围随之扩大,技术溢出效应不仅来自城市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厂商的集聚,而且来自邻近地区的集聚。据此,我们将地区空间因素纳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机制,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扩展为专业化的空间集聚和多样化空间集聚两个方面,并设定最终部门边际成本(或劳动生产率)是同时来自本城市及其他邻近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函数(或增函数):cmj=κ0[(SAsj)α(DAsj)β]-θ;θ>0(5)其中κ0为常数,代表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外其他因素对最终产品边际成本的影响;SAsj和DAsj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多样化空间集聚;θ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起的总体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最终部门边际成本的影响弹性;α和β分别表示由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多样化空间集聚引起的技术溢出效应在总体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中的份额。

  结合(3)、(4)、(5)式得到:yj=σ-1σκ()0σNjw-σj(SAsj)λ1(DAsj)λ2MPj(6)式显示,城市经济增长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多样化空间集聚、最终商品市场潜力以及产品多样化的增函数,是劳动成本的减函数。λ1=ασθ和λ2=βσθ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多样化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弹性系数,反映由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多样化空间集聚引起的空间技术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大小。

  (二)计量模型设定

  (6)式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市场潜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其两边取对数得:lnyjt=a0+a1lnNjt+a2lnwjt+a3lnSAsj,t+a4lnDAsj,t+a5lnMPjt+ξjt(7)其中,a0=σ-1σκ()0σ,a2=-σ,a3=λ1,a4=λ2,ξjt为随机误差,反映了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根据城市经济增长理论,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资本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而我们在(7)式中加入国内资本(DK)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FDI)来控制资本的影响。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相关区域经济文献的论述,已有普遍共识的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还包括人力资本、城市交通和通讯状况等。以HK代表人力资本、TRA代表交通状况,(7)式可重写为:lnyjt=a0+a1lnNjt+a2lnwjt+a3lnSAsj,t+a4lnDAsj,t+a5lnMPjt+a6lnFDIjt+a7lnDKjt+a8lnHKjt+a9lnTRAjt+ξjt(8)式便是本文要估计的计量方程。

  三、变量与数据说明

  除了个别数据严重缺失的城市外,本文样本为2003~2011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主要来自2004~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价格指数来自2001年以来各省统计年鉴。下面是有关变量和测度的说明。

  (1)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空间集聚SA一般来说,区位商是用于反映产业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结合区域经济学中具有空间相互作用意义的潜力模型,在Feser的基础上,用某一城市各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的区位商的和作为潜力模型中“质量”的衡量,来构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空间集聚指标。

  SAsj=ΣvΣsEsv/EvEs/E()T·d-δjv(9)其中,Esv表示城市v生产性服务行业s的就业人数,Ev表示城市v的就业人数,Es表示全国生产性服务行业s的就业人数,ET表示全国的就业人数;djv为两城市间的距离,δ为距离衰减参数。该指标反映了城市j受到的来自本身及空间中其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引起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计量分析中,其参数估计为正意味着存在专业化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数据直接取自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制造业就业数据均来源于2003~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空间集聚DA为突出经济结构中各产业的重要程度以及各产业与国家层面相比的多样性差异,我们采用并改进了Combes的产业多样化指标,其与潜力模型相结合,得到具有空间作用意义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空间集聚指标:DAsj=ΣvDv·d-δjv=ΣvΣsEvsEv1/Σns'=1,s'≠s(Es'v/(Ev-Esv))21/Σns'=1,s'≠s(Es'/(E-Es))jv(10)其中,Dj表示j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多样化程度,该指标越大表示多样性程度越高;Es表示全国S产业的就业人数,E表示全国的就业人数,n为城市中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数目。该指标反映了城市j受到的来自本身及空间中其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引起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