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忧郁的生命力

2022-06-09

  【摘 要】从批判“俄狄普斯情结”入手,结合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分析哈姆莱特“延宕的王子”的形象,解读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心理。

  【关键词】哈姆莱特;延宕性;俄狄普斯情结

  在浩浩荡荡的欧洲戏剧史上,《哈姆莱特》无疑是一颗无与伦比的明珠,年轻王子的悲剧故事,他忧郁、善良的内心,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人性的赞扬,无不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自从1736年汉谟提出“哈姆莱特复仇延宕性”问题后,18世纪以来的绝大多数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都对这种观点予以认同,并常常将这一特点解释为哈姆莱特意志薄弱、性格软弱,加以批评。

  20世纪初,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指出“俄狄普斯情结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i,并认为《哈姆莱特》中表现的“俄狄普斯情结”是其复仇延宕的根本原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范围之内这样的解释并非全无道理,但他的全部成果都来自于对神经病症的研究,这一结果对于全人类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反驳弗洛伊德的净化理论应用于悲剧时也对其实际意义产生了类似的疑问,他认为,“弗洛伊德把一种只用于解释某些病症的理论普遍应用于全人类时,实际上就是把我们大家都当成疯子。他的意思似乎是说:人类集体的害着一种隐秘的精神病,这是一种原罪,文明愈进步,罪责的负担也与沉重……”ii这样一种悲观思想显然难为一般常识所接受。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普斯情结”并不能给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性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在我看来,由哈姆莱特一再拖延复仇计划而引来的对其性格犹豫不决、软弱胆小的批评同样是不合理的,因为哈姆莱特本身并非一个踌躇犹豫的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戏剧第一幕第五场,哈姆莱特从鬼魂那里得知克劳狄斯弑兄篡位的罪恶后马上要求霍拉旭宣誓保守秘密;在第三幕第四场,哈姆莱特在寝宫对王后的罪行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揭露和讽刺,并且毫不犹豫的杀死了波洛涅斯……这些行动处处显示了哈姆莱特的机智果敢。当然最富有表现力的应是第五幕第一场,在奥菲利亚的墓地上,当哈姆莱特得知坟墓中的女子正是自己的爱人的时候,他不顾一切的跳下坟墓,痛哭“哪一个人的心里装载得下这样的悲伤?哪一个人的哀恸的词句,可以使天上的流星惊疑止步?那是我,丹麦王子哈姆莱特!”iii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他再一次呼喊:“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iv哈姆莱特对奥菲利亚真诚纯洁的爱无一不透露着他的坦诚、坚定、勇敢和激情。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延宕,反而时时向我们展示着他的果断和勇敢。

  既然哈姆莱特不是一个踌躇软弱的人,他为何会一再拖延复仇计划而导致这场以死亡为终结的惨剧呢?我想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

  首先从戏剧情节合理化的角度,一个方面,哈姆莱特刚一回国便面对着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位被夺以及爱情受阻四重沉重的打击,深重的悲哀必然使他需要一个冷静和镇定的过程而不能马上做出决断;另一方面,哈姆莱特对父王之死的真相是从父王的鬼魂那里听到的,在叔父弑兄娶嫂这一令人震惊的罪恶面前,鬼魂的一面之词必然不能不使人心存疑虑;最后,正如哈姆莱特所哀叹的,“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v,他复仇的对象是丹麦的国王,一个神圣的君主,他面对的是一个混乱的国家,黑暗的时代。因此他需要充分的理由和足够的信心与能力才可以去推翻一代统治者,并继续担负起整个社会的责任。这沉重的一切不能不让他每一步都考虑再三,走的小心谨慎。

  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上看,哈姆莱特之所以屡次拖延和犹豫,是因为在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具备同陈旧、邪恶、腐朽但依然强大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能力,还不能担负起重整乾坤、改造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重任。

  第三从哲学角度上看,哈姆莱特的犹豫延宕来自于现实的悲痛对他自身价值观的颠覆。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德国接受启蒙教育,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王子回国后面对的却是与人文主义者口中截然相反的社会现实,四处森严的戒备,不停制造和购买的武器,人心惶惶、全国军民每夜不得安息以及邻国虎视眈眈的觊觎让他产生了对社会和理想的怀疑。天神一般的父王突然间死了,王位上却盘踞着一个“半人半兽的丑类”,恶魔般十恶不赦的克劳狄斯成了国王,圣洁的王后由于无法克制的情欲而堕落,往昔的朋友为了一时的功利而沦为罪人阴谋的奸细,甚至连“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的奥菲利亚也怀疑和不能理解自己,成了克劳狄斯试探自己的工具……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认识到人在情欲和利益的诱惑下会挣脱离理性的规范而产生无穷的恶,人心的阴暗污浊让他产生了对人性的怀疑,于是迷惘、焦虑、惶恐不安的情绪和心态便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全过程中,造成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

  最后,从文学性的角度考虑,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是其悲剧性完成的需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在对悲剧人物进行讨论时曾提出:“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从富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却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vi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哈姆莱特对复仇的一再拖延,而是从鬼魂那里得知父王之死的真相后立即复仇杀死克劳狄斯并夺回王位,那么《哈姆莱特》将不再成为一部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历史任务的严肃性使作家必须选择悲剧来唤起警醒,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的身上寄托了这样的期待,赋予了他以悲剧表达愤怒和批判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质疑和生命本源的探索,对社会各方面黑暗和腐朽的批判得以表达;对人物内心种种冲突的细腻刻画和分析使戏剧得以打动人心,得以完成一部动人的情感史诗;主人公自我毁灭的终结得以唤起读者的怜悯和惋惜;宿命的暗流得以使人产生恐惧,而哈姆莱特不息的斗争又得以唤起英雄崇拜和对生命力的赞美……至此,莎士比亚的悲剧才得以完成。因此,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的延宕性是必需的。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哈姆莱特成为一个生活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理性、信念与自我情感、欲望的矛盾斗争焦点的典型艺术形象,他身上表现出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思,使哈姆莱特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魅力的永恒的艺术生命。

  注释:

  i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ii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iii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iv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v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vi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作家出版社,1986.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漓江出版社,2011.

  [4]郑鲁克.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