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我在现场”语文教育的基本通途

2022-06-08

何黄海

“我在现场”的教学课堂,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儿童作为文本的阅读者和学习者,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现场得到了尊重和凸出,我们称之为有儿童存在的课堂教学。“我”指的是儿童自我角色的觉醒、存在与定位。所谓“现场”,既指阅读文本的语言现场,也指阅读教学的课堂现场。相应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在现场”…般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儿童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走进文本的语言世界;二是儿童作为语言的学习者,走进语文学习的教育情境。

“我在现场”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学生全身心投入、全尺寸浸润的理想境界 方面,学生以文本阅读者的角色深度卷入文本世界;另一方面,学生又以语文学习者的角色与教师、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在深度卷入与深度对话的语文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滋养与发展。“我在现场”语文课堂,不仅是我们共同的语文教育理想,更是可以从教学操作的层面予以把握的教育之梦。

一、以“教师到场”召唤“我在现场”

从教学操作的层面看,“我在现场”语文教学境界的形成,首先需要教师的“到场”,唯有具备了教师“己到”的现实,课堂才有召唤儿童“他到”的能力。“现场”是此时的情境,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有着鲜活个体参与的教育情境,只有“人”的到场,“情境”才有了教育的含义。在师生双方均“到场”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深度教学对话的美好图景:教师有时走在学生的前面引导,但不是强牵;有时走在学生身旁欣赏,但不是旁观;有时走到学生身后推动,但不是驱赶。在学生性灵舒张、个性生长的道路上,教师必须包裹起“师者”的锋芒,必须放低“教者”的身姿,以一种巧妙、恰当的力度和匍匐甚至卑微的姿态,服务于学生的生长。

(一)俯身看: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

阅读视角是儿童进入文本的通道,是他们理解文本的窗口。然而,在班级授课的现实教学背景下,学生很难守护独立的阅读视角——“我”怎么看“文本”,在很大程度上被剥离成“我们”(甚至是“教师”)如何看“文本”。因此,教师到场的首要意义就在于还原和回归儿童的阅读视角,并以此为教学起点展开设计。笔者教学《中彩那天》,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父亲”把崭新的奔驰车还给库伯的行为不理解、不认同。他们认为“父亲”有很多理由可以把车留给自己——这正是儿童独特的阅读视角。笔者以此为起点,两度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是找找“也许可以把车留下的理由”,用“因为……,也许我可以……”的句式说话:二是面对同样的“理由”,再次用“就算……,我也不能……”的句式想想“父亲当时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儿童原生态的阅读视野,学生以极大的探究热情,走入文本。他们完整“出现”在课堂现场,并深切感受了“父亲”经历纠结、充满勇气的内心世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真心问:经历真实的研读历程

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应该是语文课堂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底线。如何让儿童以“真学习者”的角色出场?教师必须敞开真诚对话的胸怀,要善于创造机会鼓励和激励儿童提出真实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了问题,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思维与文本有了难以破解的困境——最可怕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没有了司题。在学生思维隐退、体验消失的课堂,语文教学常常让教师产生“水滑玻璃之上”的疏离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有一道鸿沟。而“我在现场”的课堂追求“水沉大海”的切入感,强调学生对文本世界的“深度卷入”。因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请学生提问题,提出真实的问题,在学生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是学生卷入文本的重要途径。

某教师执教《穷人》一课,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质疑,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渔夫深爱自己的妻子,那他一定会接受和原谅妻子擅自领养两个孤儿的事实。那桑娜为什么还那样忐忑不安甚至害怕渔夫揍自己呢?该教师请学生们抓住这个问题展开研读,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悟到桑娜的忐忑和担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担忧丈夫——“家里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处看似矛盾的描写恰恰体现出桑娜对丈夫深沉的爱和体贴,闪现出“穷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光辉。

二、以“语言密码”确立“我在现场”

语文教育始于语言、经历语言并最终通过语言完成生命个体的生长意义。语文课堂的意义不仅在于掌握语言文字这个符号和工具,更须致力于通过语言的符号密码,唤醒和激励儿童开启语词和文字的惊异之门,寻求到生命生长的隐秘通道。这既是语文学科的本质使命,也是我们确立“现场”的通途。卡西尔在《人论》中通过对哲学史上关于人之本性司题的考察,最终鲜明地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在语言探究的惊奇体验中,儿童真实又牢固地出现在了课堂这一现场!

(一)关注文本语言:发现文本的隐秘结构

汪曾祺先生在哈佛大学演讲中说:“语言的美不在一句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联系更最终确立了文本的存在,即文本的语言具有相互关联且深切联系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本文在语言基础之上拥有了独立的隐蔽结构。读者阅读文本的语言,同时也触及语言的隐秘联系。如果教师善于挖掘并利用文本的内在关联性,将促进学生的文本阅读具有“无限伸张的可能”。笔者曾以挖掘与运用语言的内在关联为核心,执教《蝉和狐狸》一文。

本课教学以构造课堂的寓言情境为重点,挖掘语言的内在联系,学生以深切的探究精神进入课堂,取得了较丰富的教学效果:

其一,挖掘和品悟支撑人物形象的重点词,感悟人物形象——思考从哪些词句中,你可以揣摩出“圈套”一词的意思?(从“狐狸想吃蝉……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体会出“圈套往往能够是下套的人处心积虑,事先有预谋设计的”;从“赞叹道:‘您的……吗?’”体会出“圈套往往看上去很美,从表面看很能迷惑人”;从“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体会出“如果不小心踏进圈套,后果会很严重”……)

其二,抓住文本语言的结构特点,进行课堂练笔——联系“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和“别人的灾难”,仿写故事:前一只蝉的悲惨命运(补写故事和哲理)。

这个教学案例,以挖掘文本语言的隐秘结构为教学支点,致力于创设体现文本情境的课堂现场,“蝉”“狐狸”等形象呼之欲出,“故事”和“哲理”相得益彰,学生卷入生动、活泼和动感的寓言故事学习之中,较好地体现出“我在现场”的教学思想。

(二)运用教学语言:触抚语言的生命温度

语言,尤其是学生学习的母语,它具有生命的温度,蕴含着先哲们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和感悟,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和情感性的特征。课堂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技能,教师如能充分发挥语言(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迅速、恰当、准确地将自己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外部语言”,那么,学生更容易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场”,达成“我在现场”的教学境界。如前文提到的《卡罗纳》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调整。正是从这样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言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最为显赫的手段,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把自己修炼成为一定层次的语言大师。语文教师生动、准确、有个性的语言风格,本身就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资源。

“我在现场”的课堂,闪耀着“真实、深入”的教育之光,蕴含着“无限、多元”的教育可能,它是语文教师永远的教学追求。因为我们深信:只有学生来到了“现场”,真正的教学才有可能发生。

(浙江省富阳市东洲中心小学31140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