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2022-06-08

江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222000) 李 卫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经广为教师所接受。然而,在教学中,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以具体落实,使之能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协同与一致,是所有教师不懈的追求。“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是操作的关键所在。这种做法看似毫无新意,但真正要实现,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到,时时都能做到。问题的症结非常简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否植入了心中,是否已成为了一种职业习惯。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很优美。文章语言精练,用词讲究。比如,介绍“蝴蝶谷”名字的由来这一小节,其中的动词使用得很贴切——“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我感觉,学生可能对“越”字的理解稍显困难。于是,我事先做了准备。

教学进程中,有个学生问:“我们常说‘赶出这个地方’,这里用‘赶到山谷里来’,好像意思不通。”很明显,学生将字义混淆了。我举了举手中的字典,他们马上明白了。通过查字典,他们发现“赶出某地”的“赶”是“驱逐”的意思;而“赶到山谷来”的“赶”是“尽早或及时到达”的意思。于是,我强调:字典是学习的好帮手,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来理解。同样的,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对“足有脸盆那么大”的“足”字,学生也当场查了字典。解释条很多,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完全”是这里的解释。意思是:蛇头蝶双翅一张,完全有脸盆那么大。没想到,课堂上的这几次当堂查字典,竟然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赞叹道:“蝴蝶谷的景象多么迷人哪!”我问:“‘迷人’是什么意思?”我以为,在这里换个词语完全可以帮助理解。没想到,学生悄悄地查了字典,一定要用字典上标准的解释条。可爱啊!

今天学生的“非要查字典”让我意识到:课堂上强调的“字典是学习的好帮手”这一习惯,不是一句空话,它已经扎根在学生的心里。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我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学生为榜样,孩子们的习惯会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虽然查阅字典耽搁了我的教学时间,但我相信,注重了平时的教学,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案例中,可能正是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欣赏,心灵之间才有这份契合,才使得教师从无意识的过渡上升到有意识的设计。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我一直期待着自己的课堂能呈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场景,那将是作为教师最为幸福的时刻。也许,这就是专家们常常强调的:课堂是生命的呈现,是激情的涌动,是灵感的聚集,是心灵的碰撞。

落实“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策略,“疑时究”、“浅时化”、“错时纠”是其中的关键。

一、疑时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产生质疑,尤其是产生高质量的质疑时,如果教师不好好地加以利用与引导,除了白白浪费优质的教学资源之外,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也会遭受打击。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教师呼唤学生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另一方面,课堂中,当面对学生的优质质疑,教师可能又会出于种种原因而拒绝将它纳入到教学之中,使之成为生成性教学的一部分。

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有差异,其质疑的质量就会有高低。对待不同的学生质疑,教师可以采取的具体应对方法是多样的。对小学生而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面对学生质疑的时候,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对学生勇于质疑的肯定,是对学生优质质疑的利用或改造,是从真正源自学生的问题出发来开展研究,或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已。如果教师能经常关注学生的质疑,并引发学生后续的研究与讨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一定会被激发出来的。下面是《海底世界》教学片断:

生:我有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说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但是,第三自然段说:“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两个自然段所说的内容好像互相矛盾。

师:什么跟什么很矛盾?

生:前面说海底很宁静。

师:很宁静,后面又说?

生:海底有声音。

师:静说明没有声音,可是现在他又说有声音,而且课文中说有——

生:四种声音。

师:对呀,一个矛盾。非常好!

生:我也发现了一处矛盾。第二小节写道:“在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几个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黑暗是指一片漆黑,为什么还会有闪烁的星星呢?

师:还有没有问题?继续提问。

生:人类已经知道的海底动物有三万种,可第四自然段为什么只为我们介绍了四种?

师:嗯,你觉得可以多介绍几种,是吧?

生: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第三自然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这是不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

师:是不是?

生:是。

师:你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自问自答,这就是。

生:请看,第三小节最后一句话:“还有些贝类喜欢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个“巴”能不能换成“粘”字?

师:对呀,能不能换呢?让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同学提到的有关课文的一个矛盾的问题。再读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海底到底有没有声音呢。

课堂上,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生成性内容,会关注到学生的自主提问,尽可能在不影响整个教学流程的前提下,确保每个学生的质疑都能得到回答。但是,还原课堂教学场景,如果深究一下为教师所采纳的学生的问题,许多都是与教师预设到的问题不相一致。如果这些问题事先并没有被教师预设到,却又的确是比较经典的问题,教师的处理就太需要功底了。它带给我的常常是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感悟。

二、浅时化

在课堂学习中,有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肤浅的。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善意地请学生坐下,好好地考虑一下之后再请其发言。但是,仅仅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思考,仅仅是想通过同伴示范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的方式,对学生问题理解深度的增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仔细观察课堂教学,当教师询问前者是否有信心重新回答问题,并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分析该学生的回答,发现多数情况下,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在重复(复述)之前某个学生的回答而已。那如何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我觉得,除了上述做法之外,教师还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两种方法比较常用,也是比较有用的:第一,再读文本,体验感悟;第二,追问引领,促进深思。

在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技巧可能为教师穿插使用。我的经验是,当学生普遍的理解与文本南辕北辙时,“再读文本,体验感悟”是必须的。文本的理解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文本内容,一定是肤浅的。当学生的回答已经似乎要到达核心的内容,但是,似入“隔靴搔痒”之境地时,仅仅让学生再读文本,好好想想,可能不一定奏效。此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某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因为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可能就比较深刻。请看下面教学案例。

“老师,昨天预习《走路的奥秘》这篇课文时,我不清楚:第四自然段下面单独列出的省略号属于第几自然段?”课前,小张同学就急急地叫住了我,“我觉得它应该不属于第四自然段,但是,就一个省略号,能够组成一个自然段吗?我实在吃不准!”

“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你问过了没有?”

“有的说是属于第四自然段,有的说属于第五自然段,意见不统一。”

“好,我们上课就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

“小张在课前问我,第四自然段下面单独列出的省略号属于第几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我觉得属于第五自然段。”

“那你的理由是什么?”

“我,我……”几个“我”字之后,就是一阵的沉默,平时滔滔不绝的小裴脸憋得通红,但是,就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这个省略号是不是紧跟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后面?”

“不是。”

“另起一行,并且前面空了两格,你们说,应该算第几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耶!我分对了!”

“那么,为什么在这里,一个省略号就组成了一个自然段呢?”

又是一阵沉默。

“联系上下文看一看!”

“哦,我发现,下文有个词语‘议论纷纷’,说明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上面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不同学生的回答,这里省略的是‘还有的说’。”

……

学生在课堂中是一个学习者,一个参与者,他们在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任何肤浅的表现,都是正常的。作为教师,不能当一个裁判者,判定谁的理解更精准,判定谁的理解能力更强,而是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获得能力的发展。学习中,当学生的理解表现出肤浅时,教师的示范与引领,能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支持,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让学生再读课文,就是给予学生示范——理解必须依托语境。当大问题以追问的形式成为若干个子问题时,就是在为学生深入理解搭设“脚手架”。当然,并不是通过这几个搭建好了的“脚手架”,学生就能够实现对这个问题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的一次次强化,学生养成的是自觉搭设“脚手架”来理解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肤浅的认识必将越来越少。

三、错时纠

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学生的学习错误,作为一种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重新审视课堂,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一)抛题引错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面对错误,如果教师一味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相反,如果通过“引诱”,使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成功。

课堂实例回放: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带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出示: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然后在石头边找到毡笠儿,转过乱树林,一步步挨下岗来。

生1:这个词说明武松打完老虎,很累,走得慢。

(学生哄堂大笑,教师笑而不答。)

生2:文中说是“乱树林”,因此武松走路很小心,要一步步走下来。

(学生关于带点词语说明什么争论不休。)

师:建议查一查“挨”的读音。

生:“挨”有两个读音,在这里应该读第一声。两条解释,第一条是“依次,顺次”;第二条是“靠近”。我认为是第一条。也就是说,此时的武松沿着台阶一步步、按次序走下来。

师:想一想:这说明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文章。)

生:处事不惊。

师:怎么说?

生:他刚刚打死了猛虎,却仍然一步步按次序走下山岗,说明他很镇定自若。

师:看来,这是作者为刻画人物性格而精心安排的一个词语。

教学实践表明,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哪怕这个过程是错误的,有时却能给人留下铭记终身的印象。课堂上,教师偶尔有意识地设计思维的陷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清楚无误地知道自己“陷”在哪里,如何“陷”的,他们就会深入地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错误的再次地发生。

(二)将错就错

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有悖常理的思考。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

课堂实例回放:

生:课题是“微笑着承受一切”,可见全文的中心应该围绕“微笑”来写。为什么我读了描写桑兰受伤后的这一部分(第三、四、五自然段),文章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微笑”一词。

(学生诧异,并认真读文。)

生1:受伤后的桑兰承受着很大的痛苦,当然是笑不出来的。

生2:我想,这里的“微笑”不是指我们平时说的“微笑”。

师:那是指什么?

生1:应该是一种态度。

生2:对,她受伤后坦然地面对人生。

师:看来,这里的“微笑”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有时,教师无心设置思维陷阱,只是因为学生有创新的思考带来了思维“启发剂”。教师若能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就能发现并解决隐藏在“错误”这一表象下面的理解上的问题,获得另外的收获。

(三)引领试误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是难免的。有时教师不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这种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争论,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课堂实例回放: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抄写时将“暇”字的“日”字旁写成了“目”字旁。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读带有这个字的句子。

(学生齐读: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生1:在这个句子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眼睛来不及看。我觉得这个词与“看”有关系,我把它写成了“目”字旁。

生2:我认为,这里的“眼睛来不及看”是强调“来不及”,跟时间有关,应该是“日”字旁。

师:说的好像都有道理。那么到底哪一个更合理呢?请字典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翻阅字典。)

生:“暇”的意思是“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师:现在你对这个“暇”字为什么是日字旁,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暇”跟“目”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跟时间有关,因此是“日”字旁。

师:请你用“应接不暇”来造个句子。

生:来超市购物的人很多,收款员都有点应接不暇了。

“试误”本身是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在出错之后,教师引领他们一个个尝试,通过有效方法来断定哪一种结果更为合理,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且应该倡导的方法。学生的尝试是一种体验、一种积累,更是一种思维的享受过程,因为它会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错误”,本不受教师欢迎,但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它常常是教师始料未及的。“错误”,虽然要极力改正,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潜在的价值。它有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过程,能逐渐减少学生在错误路径上的徘徊,引导学生搜寻并向着正确的道路迈进,更能给学生以警醒的作用。

实践证明:教师能有意识地设计思维的陷阱,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认识错误的根源,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就能避免一错再错。教师能将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资源,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必然能带领他们走出“误区”。教师若能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试误,在多次反复求证的过程中寻求合理的结果,成功就在眼前。

(责编 韦 雄)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