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浙派语文”与浙江的学塾

2022-06-08

周一贯

“浙派语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地域流派,不是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长河流经千秋万代逐渐的累积和沉淀。这自然就离不开旧时的教育制度。如“官学”(官方设置的学校,像府学、州学、县学等)和“私学”(民间设置的学塾,为启蒙教化之用)。

“私学”虽是非正式的教育机构,但却是所有读书人最初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而且所学内容基本上就是语文(读书、习字和作文)。只有极少数的私学,也可能会开设“珠算”“习武”等课程。正因为这样,浙江的“私学”与“浙派语文”的源流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私学”也称“学塾”,它只是一种总称,细分之下,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塾”通常是有钱人家书香门第办的,一般采用重金延聘名士到自家府邸以教育一家或数家关系户的子弟;“族塾”是一族人共办的家塾,供同族子弟入学,常办在为一族所有的公共场所,如祠堂、庙宇等;“村塾”是同村或与邻村联办的学塾;还有一种是实行免费教育的,出于行善之目的,叫“义塾”。此外,也有叫书馆、社学、冬学的。《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可以说明学塾的出现还是很早的。据记载,浙江的学塾发轫尤其早,据传,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上虞已有规模不小的书馆,“王充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这里的书馆也就是学塾。后来王充弃官归里亦一面著述,一面收徒讲学。东汉永元初,会稽太守张霸推行教化,“习经者以千人数,道路但闻诵声”。三国、两晋、南朝时期,更有大批名儒来浙江避乱隐居,授徒讲学,无疑使浙江的私学有了更大的发展。如南朝宋齐间(公元420~483年)衢州人徐伯珍隐居九岩山设学,受业者千余人。武康沈麟士隐居吴羌山讲学,从学者百余人,各营屋宇依其侧,故时有“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城市”之语。南宋初年,金华吕祖谦之祖父吕硼中建吕氏家塾,教育吕氏子弟,吕祖谦曾著有《吕氏家塾读书记》。南宋陆游归家越中,写有《秋日郊居》诗三首,其第三首是“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有作者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剑南诗钞》)。据此显见学塾形式之多样,竟还有按季节开学的。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蒋沫创建于东阳横城的义塾,还延聘了状元方逢辰为师,学生不远数百里负笈而来,计有19县的学生624人,方逢辰亲订了《横城义塾纲纪》,其盛况于此可见一斑。明清时期,浙江的学塾更为发展,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上虞下管徐文彪辞官回乡,在家乡方山脚下创办方山义塾,并助学田作为办学之资。清代大力提倡兴办义学,朝廷下令礼部,京师暨各省、府、州、县设立义学,规定义学由府州县监督管理,酌情给予学童一定的费用,每年必须向学政报送师生名册,可见已是相当正规了。浙江乃物华天宝、产物富庶之地,城乡遍设的义学自然也就格外兴旺。据记载,当时诸暨县创设的各类学塾,就多达700余所,各县都有一批学生较多、规模较大的义塾。

浙江学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常有一些名士硕儒执教其中,质量自然非同一般。学塾通常为一塾一师,虽多数是落第秀才或居家寒儒,但也有厌弃功名或官场退隐的大儒。所以,浙江这一文物之邦的学塾界不乏知识渊博、教学严谨的名师,这正是浙地学塾的大特色。如东汉的王充、三国的微荣、南朝宋时的朱膺之、南齐的何胤,齐梁间的贺琛、贺汤,梁代的孙佥,北宋的石待旦,南宋的韩度、王十朋、方逢辰,元代的黄溍、吴莱、柳贯、王裕、陈大仑、杨居,明代的董懋策、章颖、程端礼、查继佐,清代的唐元思、唐彪、章学诚、寿镜吾、孙依言等,都是博通经史、名噪一时的名师宿儒。当时,如兰溪人唐彪著有《父师善诱法》(教法)和《读书作文谱》(学法)两书而名闻全国,堪称我国第部“语文教学法”。它与程端礼(浙江鄞县人)的《读书分年日程》基本上是中国语文启蒙教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当时,执教学塾、学馆对文人来说似乎并不丢人。如王守仁(王阳明)这样的硕儒,就曾在绍兴城东安昌乡下的翠园精舍朱氏家塾为朱和的子侄辈授业,“悉以所有授之以天文、术数、理学、经济”,以后这些朱氏子弟都成大才。

正因为浙江的学塾对塾师的学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自然也使学塾在承传浙派语文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会稽县敬敷义塾就有这样的规定:“延请经师,固当品学兼优之士,蒙师亦须文行足式之才。除启蒙外,经史、文艺必须庠生,考课必须榜科(举人)。”显然,名师出高徒,浙江之所以能名士迭出、硕儒荟萃,与浙江学塾的发展,无疑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学塾的主要课程是读书、习字、作文,都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使学塾的发展与浙派语文的形成有了内在的相关。正因为语文是一门最具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一些地域性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点的影响。所以,面对两千多年的学塾发展历史,我们就不能不考虑浙派语文的一些血脉、精髓正是孕育其中。那么,在浙江传统的学塾教学中有哪些重要元素会从根本上影响“浙派语文”的形成呢?

一、浙江文物之邦,开化之地,民间普遍重视教育

浙江有“两春入塾,遇闰合材”的俗语,又有逢单乞巧上学的习俗,多数是七岁启蒙(开笔),而在入塾前有在家认识“块头字”(在方块小纸片上写生字教孩子)数百的家教习惯。孩童入学是一件大事,有的还要请算命先生排生辰八字,算算是单岁入学好还是双岁入学好。那天,学童要穿上新衣(或特别整洁的衣服),由家长陪同上学,手持一盏写有“文星高照”的灯笼,灯笼内点一支“状元红”蜡烛,灯笼外挂有若干桂圆、莲子和葱。以取“智”“聪”的吉利谐音,还得带上孝敬塾师的礼物。到塾后,先要整肃衣冠,对孔子像行圣礼;然后再向塾师行拜师礼。然后塾师拿出朱砂盒,调好银朱,翻开课本(《蒙求》或《三字经》之类)的扉页,用朱笔写上“×年×月×日开卷迪吉”字样。这是十分庄重的开笔仪式。虽然这些形式并不完全合理,但却深刻地说明了民间对孩童入塾读书的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生中一件十分庄重的大事来做。这不仅对孩子的一生来说会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而且正是浙江民间对教育的重视,才有了可以孕育“浙派语文”的丰腴沃土。

二、读书习文不忘育人

识字读书、诵经习文都是为了更好地做人。这似乎也是浙江民间的十分朴实的“读书育人”观。所以,学塾不仅强调孩童在诵经习文中必须明礼义、立德行,而且还有极严的“学规”,以训练孩童的行为习惯。如山阴刘宗周手订的《家塾规》,就分为“考德之要”和“修业之要”两部分,对学生的立志、言行、孝悌、尊师、爱友、听讲、读书、考课等都有严格要求。规定“凡德不进者行重罚,视所犯大小,小则罚跪,大则罚杖,屡犯不悛者逐之;凡业不进者用轻罚,视所犯大小,小则罚纸,大则罚跪,屡犯不悛者逐之”。会稽的王赞元,还据山阴、会稽两县历代所订“学式”“学规”编成了《教学遗规》书,计有“教条”“斋规”“须知”“要略”“训蒙”“示子”等20编,提出“世运系于人才,人才成于教化,教得其法则以翊运而化泽长,数不得其法则患于蒙养之失”。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时的所谓“学规”难免会有较多的封建糟粕,甚至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但重视读书与育人的相关性,德行为先之教育理念,明白“世运系于人才,人才成于教化”之道理,还是可取的。这与“浙派语文”历来重视教书与育人之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统一的观点,自有一脉相承的血缘。

三、重视“读通”与“读熟”

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这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汉字一字一形,一形音,一音一义,每一字的具体含义,都得从上下语境中来品味、来确定。而品味的过程,又离不开“读”这个“载体”,文字的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正因为“读”的重要,旧时学塾都会从“点书”开始,即塾师把学童逐个叫到讲桌前,先生边读边点(旧时书上无标点、无停顿记号),学童句句跟读。要是学童跟读不到位,塾师会再教读数遍,直至明白了句逗为止。若学童有不懂之处,也可当面向塾师请教。这样完成之后,学童就回到自己座位上去一遍一遍地读,逐步达到熟读。有些内容则由塾师规定时间,让学童当面背诵。这种反复诵读,常常使“书声琅琅”成为学塾的种常态。所以,时至今日,在“浙派语文”中我们还是特别重视读通读熟,并已成为一种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栾城遗言》中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东坡送安悖诗),仍然是今日语文教学无法颠覆的基本法度。

四、关注“回讲”与“复述”

在旧时的学塾里,还有称之“还书”的重要教学环节。所谓“还书”,也就是“回讲”。即塾师在第二天作新课点读之前,先要学童“回讲”。“回讲”分“诵读”(读给塾师听)和“复述”(把旧课内容讲给塾师听)。复述性的“回讲”自然比“诵读”更难,它关系到对课文意义的理解。由于“回讲”是师生一对 当面进行的,所以检查更为深入、细致。如塾师发现学童有学得不到位的地方,便当面进行再指导,并现场让学童反馈,直到掌握了为止。这无疑是“个别教学”比“班级教学”的优势所在。“浙派语文”发展至今天,因为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是易读好懂的白话文了,回讲复述似乎少了许多,但对这种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并没有忽视。如今天普遍存在的“初读检查”环节,依然盛行,而且很多教师往往能从学生读错、读误之处找到教学机遇,为引向深读的生成创造条件。至于“复述”现在虽不多用,但“创造性复述”(改变人称、改变体裁、改变课文结构、改变前因后果等等)的运用,我们在浙派名师的课堂上却并不鲜见,常能以其推陈出新而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方面,独显其教学价值。

五、培养“属对”的趣味

“属对”也叫“对对子”,这是学塾的必修课程。其基础就是使用好对偶。这是因为汉语虽然不是单音节语言,但汉字确实是单音节文字。汉字的单音节,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形之下,这在多音节的西洋语文里是无法做到的。更重要的是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自然成了学习汉语文的有利条件。进学塾的初级阶段,学童以识字为主。待识得几千个字,也就是到了学塾的中高级阶段,塾师就会教学童对对子。对对子从作一字对开始,然后作二字对、三字对和更多字的对,要求实对实、虚对虚,也就是说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要相当。学对对子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类对,就是以同类的事物相对,如“天”对“地”,“和风”对“细雨”,“竹子”对“荷叶”等等;另一种叫增字对,一个字一个字地增加,如“鸟”对“鱼”,“飞鸟”对“游鱼”,“掠飞鸟”对“驰游鱼”,“天掠飞鸟”对“水驰游鱼”,“蓝天掠飞乌”对“碧水驰游鱼”。如此递增下去,从简易到繁难。

请别以为这只有在科举取仕时代才有用,考八股文也好,做诗词也好,作楹联也好,都要讲究“对仗”,所以务必在学塾时以“对对子”来打好基础。其实这种形式对学童熟悉汉字汉语的特点,品赏合辙押韵的文味,乃至把握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技巧,特别是积累语言材料等多方面,都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浙派语文”里,我们 直都可以感受到对这方面的重视,如诵读《笠翁对韵》,设计“对联趣话”“收集春联…学学对对子”等语文微型课程,都受到普遍关注。

六、特别看重“写字”和“作文”

在旧时学塾里一直都十分注重对学童“写”的能力的培养。先说“写字”,历来都把字写得好不好,视为读书人的“出面相”,自然成了学塾的重要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下午,学童一到学塾,就在自己的书桌上磨墨练习写字,写的是大楷。先进行“描红”(在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用墨笔描写,变成黑字),反复描的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等笔画简单的独体字。写熟了,然后才开始“影写”(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逐笔依样书写)、誊格写(范字可影,其余依照范字自己写),再临帖写(选择名家字帖临摹),最后自由写。塾师对学童写的字,要认真逐一批改,好的加红圈,特别好的加双圈。写得不好的要用红笔指正。有的还要面批,作当面对一的指导。大楷学得差不多了,就写小楷。以后包括作文在内的所有作业都要以毛笔小楷书写。重视写字的训练为什么依然为当下“浙派语文”所看重,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作文也是学塾比较注重的课程,即使在科举考试已废止的情况下。其实,对对子也是一种起步的写作训练,学界泰斗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就把对对子视为“作文的开始”。一般的学塾都会在所学程度已较高的学童中,开始练习写作文。塾师教作文,往往先从身边的人、事、地、物写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自易至难,这是对的。但当然更多的是脱离学生实际,以偏面强调模仿而写成的无病呻吟之作,这根本就不是今日“浙派语文”所主张的“自由表达、真情交流”的童心写作可以比较的。所以,“浙派语文”对学塾教学还是批判的继承。

总之,在学塾蒙学教材和教法中,集中着许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这是因为学塾所具有的基础性,必然会涉及对母语的识字和基本读写经验的关注。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根据汉字、汉语的特点,并且在几千年的探索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中国经验、中国功夫。实践证明,要教好中国语文就得用中国功夫,舍此别无他途。所以,尽管在学塾教学中也有一些腐朽的内容和落后僵化的教法,但仍有着“披沙见金”的价值。历史上发达的浙江学塾教学中,也必然有着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这是“浙派语文”极为可贵的一笔历史遗存,值得我们去作深度开掘并批判继承。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