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激活原动力,为习作教学增效

2022-06-08

李维勇 张晨瑛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指出:“写作是学生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象一意一言”的多级转换过程。而这一系列的转换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积极心理的介入,它是学生乐写、想写、愿写的原动力。

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习作原动力,引导学生在写作心理转换的过程中快乐体验、快乐感受、快乐思考、快乐表达,是促成学生写作心理转换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力图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策略驱动,使学生的表达原动力得以迸发。

一、增加鲜活元素,激活原动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注意、记忆、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认知过渡。学生找不到感兴趣的习作内容,其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对鲜活元素的关注。生活是丰富绚丽的,只是需要我们善于去发现,而这些都是学生习作表达的绝佳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这些生活元素的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习作教学便能走出枯燥乏味的泥淖,成为一场快乐的游戏。

(一)吊吊学生的胃口

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让写作对象与学生的“胃口”形成对接,其关键在于教师展现或放大写作对象的吸引力,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意冲突。

从内容层面来说,新鲜的事物往往对学生有无形的吸引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学生“对胃口”的写作对象是引发学生情意冲突的关键:从方法层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吊起学生的胃口”,造成关注与表达的期待是引发情意冲突的关键。

【案例1】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为例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练写说明性的文章,教材内容是:“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分析习作目标,无非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何不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呢?于是,我们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将“写熟悉的事物”换成了“写陌生的事物”,最终选定了“写指猴”。

首先,教师板书“指猴”二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一下子便来了兴趣,纷纷述说自己的猜测。教师一一否定,这便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紧接着,教师呈现指猴的图片,学生一看到这种手指般大小的猴子便乐了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最想了解关于指猴的哪些知识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一环节,顺利地达成了“从哪些方面介绍事物”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自然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重组资料、这些原本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枯燥的事,可正因为有了兴趣的驱动便成为一件乐事。

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将课堂上了解的有关指猴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上幼儿班的弟弟、妹妹听,“说明方法”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在这堂课上,正因为引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陌生事物,并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放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注意角度、注意过程、注意质量的全程监控与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升格为了有意注意,便使习作过程不再显得呆板而枯燥。

(二)找找生活的乐子

学生的生活中不缺少“乐子”,一场活力四射的游戏、一个忍俊不禁的意外……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经历的时候大家笑声连连,但当作文时,学生却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浑然不觉。

如何让学生发现、关注这些生活之乐,并能展开思维编码的唤醒与对接呢?

【案例2】

不妨以一堂四年级的习作课《校园游戏大比拼》为例来看校园游戏可以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于这样的游戏如数家珍,可是在习作中展示的却极少。如果教师能开启学生交流的大门,这便成了绝佳的习作素材。

这节课,教师事先录了一段“贴鼻子”的活动视频。课堂上,教师以此为引子,学生欣赏着自己的傻样,调侃着同学的傻笑,课堂上情真意切,兴味盎然。

在学生言说视频场景的过程中,教师无痕地点化着“有序”“有趣”的表达要求,为接下来的教学推进做好了铺垫。

课堂后半程,教师以“有序”“有趣”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写写自己玩过的或者伙伴们自创的小游戏。这便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记忆,一幕幕丰富的场景得以闪现,学生的习作思路便打开了。

生活中的乐子何止游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将生活中鲜活的场景通过猜测、交流、演示、视频等手段在课堂上重现,将让学生在幸福的回味中畅所欲言。

(三)聊聊新鲜的八卦

生活中的乐子,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也可以是“遥远的八卦”。“八卦新闻”因其遥远而神秘感顿生,因其新鲜而吸引力愈强,因其模糊而想象空间更大。于是,教师将吸引学生眼球的、具有想象空间的、无害于学生身心的“新鲜八卦”搬上课堂,往往能激活学生的习作动力,从而引发习作表达的强烈欲望。

【案例3】

以五年级的一堂习作课《马路中央的燕子》为例。教师通过一则网络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学生引入了一个富有磁力的习作表达场。

课始,教师以一幅“躺在地上的燕子”的照片引入:这只燕子怎么了?它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它静静地躺在冰冷的地上?有了照片的支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大家各说各的,说法在情在理,不少同学还不忘从图中的燕子身上找一些证据论证自己的说法。一幅照片,在学生的头脑里幻化成了一个个场景,让他们的思绪飘到了那个现场,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形成了对接。

接着,教师出示了另外四幅具有连续故事情节的照片(大致描写了另一只燕子在死去的燕子身边哀号、扑救、拖拽等情景)。借助连续性的图片引入,学生进一步展开了想象,对故事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揣摩,情真意切。再让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成文字自然变得轻松了,读来更是感人肺腑。

正是这样一则简单的网络新闻,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于是文思便静静地流淌开来了。

二、调动表达内需,激活原动力

写作心理的转换过程离不开有效的动机驱动,习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内需,才能促成内部言语的对接、过滤、重组。

董蓓菲教授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书面语言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有作为各种交际活动的工具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各种交际活动,书面语言就失去了意义。”这样说似乎有些绝对,但却道出了书面表达作为实用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审视他国的母语教学也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不拘泥于文体划分的规定,而是从儿童生活需要和社会交际需要来命名写作文体”“重视作文的实用价值。从各年级写作文体的安排看,其作文训练比较注重应用文体的写作”。德国、日本的作文教学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虽然各国母语教学各有特色,但是许多国家将习作与生活、生存、生命等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审视其共性,不得不引发一些思考。

根据上述思考,或许让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赋予习作以现实的意义,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是激活习作原动力的良方。

(一)交流成为需要

不可否认,表达的目的在于与人交流,书面表达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这便是“读者意识”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需要弱化“习”的训练味儿,让他们感受到习作不过是跟伙伴、跟社会、跟自然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这有助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受到分享的愉悦感、交流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言语表达的意义。

【案例4】

比如有不少家长爱抽烟,不少同学爱玩电脑游戏,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知识,组织了一堂《劝戒烟》《劝网虫》的习作课,并真正付诸实施,看看谁的办法好;再如遇到有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由,不愿让孩子参加表演、比赛,或者不想让孩子当小干部等问题时,便安排《不能只吃读书一碗“饭”》的习作课,让大家写写演说稿,并尝试与家长沟通;当自己被老师、同学误解,却又难以面对面进行沟通时,就不如静下心来写写书信……

因为有现实生活的需要,学生的习作便少了许多言不由衷、天马行空。习作以交流为平台,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将这个平台搭建起来,并且即时跟进交流的评价。只有当交流成为学生书面言语体现价值的场所的时候,才能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

(二)交流成为自然

学生作为习作主体,不单可以与人交流,同样可以与己交流,我们姑且称之为“主体意识”。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习作意识,它需要学生能静下心来,将记忆转化为回味,将自己分化为两个不同意识的个体,展开交流。然而,“主体意识”的介入,有助于学生真正基于自己的内心展开表达,倾吐“独特的感受”,从而感受到表达后的快感。

自我倾诉是“我手写我心”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是学生自我认同、自我排解的方式。有不少教师让学生写写“心情日记”,这便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当然“心情日记”可以有很多有趣的写法。

【案例5】

笔者在班级里假想了一位具有读心术的隐形人,并让学生以隐形人的视角审视自己,将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观察的对象展开言说。有同学在放学时丢了水杯,她便以隐身人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传递出了自己的伤心;有同学以隐身人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在作文比赛中总是写错字的小始娘,表达了对自己粗心大意的懊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在他们的文章中流露出了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真切感受,而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涉,自由自在,因为大家的喜爱,班级里便以习作接龙的形式,将这一写作方式传递了下去。

搭建平台,敞开心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享受自然倾吐的快感,习作便少了桎梏,多了情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有神通”,其原则不外乎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倾吐的快乐,而非直白的要求。这正如心理干预一般,只有当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放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交流成为权利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分子,基于生活现实而自由言说本就是每个人的权利。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时也是习作的应用场。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文章能对生活造成积极的影响,便能充分地激发他们习作表达的欲望。因此,在习作教学之前或之中,我们都可以针对生活现象尝试安排一些有意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是促进语言运用的有效手段。

【案例6】

当下各地雾霾猖狂,学生深受其害。不但晨练常受影响,甚至好不容易等到的体育课、活动课,有时也会因为重度污染而取消。于是,我们在六年级安排了“雾霾的自述”这一习作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大谈雾霾带来的危害,还将各地因雾霾而带来的诸多负面报道一一呈现,一时激起了学生对雾霾的同仇敌忾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家长访谈、资料收集等手段,引导学生将雾霾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并以“剪报”的形式进行了展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雾霾的视角进行“自述”,自傲型雾霾、委屈型雾霾、狂暴型雾霾、忏悔型雾霾纷纷上台亮相,学生畅所欲言,自得其乐。

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以任务、志趣等驱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习作是具有推动作用的。精心设计的习作任务,能漾起层层涟漪,诱发“蝴蝶效应”。习作教学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需要,才能保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充分介入,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习作指导的关注,从而保证其言语与思维的全程合一。

三、创设习作情境,激活原动力

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关注和体验景、物、人、事,从而诱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习作表达的磁场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因为少了压力,多了情味,其表达才能打开禁锢,更加自由。

情境按其形式分,一般可以分为“现实情境”“模拟情境”与“虚幻情境”。“现实情境”即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见可察的真实存在的情境;“模拟情境”指的是通过媒体辅助、现场演示等手段,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情境;“幻想情境”则是指基于学生的想象,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想象性情境。

无论是“现实情境”也好,“模拟情境”也好,“虚幻情境”也好,因其在课堂上的可感性,学生都愿意观察,乐意表达。

(一)在实境中畅谈

写实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绕不开的槛。写实作文基于观察,重在陈述。然而,小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却是相对较弱的,往往当时情绪激昂,过后“烟消云散”。因此,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给予现实情境的支持,并突显关键内容便显得非常有必要。

“现实情境”的支持,组织“课堂活动”、引导“有意观察”、再现“故事情境”等都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并对他们的感知、体验、观察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外部思维向内部语言的转换。“即时观察”则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事物展开有序的、全面的感知,从而使习作素材的提取更具实效。而“再现情境”则能让学生对记忆图式进行反刍,从而完善补充内部语言,提升对情境体察的敏感性。以上方式使学生有了即时的、鲜活的情境支持,习作表达自然轻松愉悦。

【案例7】

以五上年级的《吹硬币》一课教学为例。

在这节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上台挑战吹、台下尝试吹、比赛表演吹等形式,展开了十分热烈的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在吹时的投入,削弱了对同学的观察到了写吹硬币的片断时,出现了问题:不少同学所写的吹硬币过程十分“精炼”,缺少了必要的细节,言语读来少了情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由一个学生读片断,而教师自己则根据学生的表述表演当时的过程。当学生读到:某同学来到台上,使出吃奶的劲用力一吹……教师随即表演挺直身子,用力朝天空吹的动作这时学生可坐不住了,纷纷说老师的动作不对。于是,教师让学生再读语句,请大家分辨老师的动作是否违背了他的意思。这样相当于在学生的心头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时之间大家各抒己见,表示应该如何进行修改

从这个课例来看,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安排了一个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乐于交流。其次安排了一个“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对游戏进行反刍,强化了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感知、有体验、有观察,表达自然大有提升。

(二)在拟境中畅写

“模拟情境”因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区别,于是便能激起学生对“模拟情境”的关注,而“模拟情境”的新奇、创意则又能对学生的心智产生影响,点亮他们的思维灵光。

“模拟情境”可以通过“情境创造”实现。如一段时间,“新概念作文”风靡一时,几个简单的图形便能创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情境。引入这种方式模拟生活情境,便能激起学生习作的热情。“模拟情境”还可以通过“情境嫁接”实现,即把生活中的“此情境”嫁接在“彼情境”上,产生情趣性、哲理性等效果。当我们将“平凡”的事物相互结合的时候,却能让“平凡”的事物焕发耀眼的光辉。

【案例8】

如一位教师上过一节《我会拼图》的习作专项训练课二教师出示了六幅简单的几何拼图,有小金鱼、小花、小乌龟、太阳、汽车、闹钟。学生一看到这些图形便有了兴致。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图形,拼一拼,说一说,这便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来说几句话,水平高的学生甚至可以将六个图形全用上来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有的说:“一大早,小乌龟去拜访小金鱼,可走到了下午还没到。”有的说:“太阳当空照,有个人开车去上班,路上看到乌龟过马路,便等它过了马路再开车”。

通过这种模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感觉习作的困难,反而体验到了习作过程的精彩不断。

习作当是学生自由心灵的翩然飞翔,而不应成为戴着镣铐的艰难挪行。习作教学是一门艺术活,只有当我们以学生的视角审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触动学生的言说,以学生的言说描绘学生的心灵时,才能真正让习作扬起快乐远航的风帆。

(浙江省奉化市西坞街道中心小学 315500 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3155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