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造就“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求索文本解读之道

2022-06-08

梁宝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东风小学528323)

【摘要】接受美学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出了我们执教者正视文本解读的必要性。只有潜心摸索文本解读这一庞大的根脉系统,虔诚地对待这条起跑线,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才有勇气和毅力去造就“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可以说,探索文本解读的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首选举措。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求索;文本解读;方法;

接受美学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出了我们执教者正视文本解读的必要性。曾几何时,当我对教参的“权威”不敢苟同时,僵腐的教条主义一度让我迷失自己;当我为学生那掷地有声的“歪论”暗自叫绝时,中庸之道却迫使我把那宝贵的思维火花湮灭掉;当我面对飘忽的字眼而无法自圆其说时,孩子的层层追问足以叫我身陷囹圄……一路磕磕碰碰地走来,使我愈加体会到文本解读的深沉魅力。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只有潜心摸索这庞大的根脉系统,虔诚地对待这条起跑线,我们才有足够的资本跋涉于语文教学之路,我们才有勇气和毅力去造就“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

一、长安回望秀成堆——拾掇传统的文本解读法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文本解读解释为:通过分析来理解。它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于传统的文本解读,定位莫衷一是。

孟子的“以意逆志”文本解读方法,曾影响着一代人的审美观点。它强调的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着手,倒上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解读法虽然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水平,能训练阅读者纵观全局的能力,但却容易落入忽视言语,忽视形象的窠臼。犹忆自己的读书时代,阅读答题时总不忘挖空心思去推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但令人尴尬的是,有些所谓的写作意图,只不过阅读题设计者建筑的是一个游戏而已。《寂静钱钟书》的作者曾发出这样感叹:“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在他无奈的遭遇背后,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更慎重的思考。

另有一种传统的文本解读法,就是孟子提倡的“知人论世”。 他认为,文学作品跟作家的生活思想、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我们才能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的确,当我理解了陶渊明漠视权贵、辞官归里的经历后,我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志趣;当我悲愤于世态炎凉,对长期被流放的柳宗元深感同情时,我才能品味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美。当然,这一文本解读法也存在着局限,因为当我们阅读第一手材料时,有可能出于各种限制未能了解作者的概括及写作背景。而且不一定所有的文章都是“我手写我心”,这难免存在认知空隙。

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则给文本解读指明了一条出路。它提倡我们阅读时要回归语言本身,确立甚至放大文本的语言价值,让我们明确言语和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但这种细读形式上主要就是抓词语,很少对句子、段落等细细玩味,故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踏着的前人足迹前行——求索文本解读新法

清代教育家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不可以为师“的根本原因:“诵习有功者,熟于其所传习,乃守其一说而不能达于义理之无穷,持之有故,自悖有得,而使学者无所变通。”这一训义时刻警示着我切勿盲目地对权威顶礼膜拜,亦要避免落入因循守旧的俗套。只有把别人的文章读成是自己的文章,并在思想情愫上产生共鸣时,我们才有可能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来解读文本。几经摸索,几许蹉跎,我采撷了几种于己较有启发意义的文本解读法。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词语切入法

这一种方法稍异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因为它强调的是词语一定要回归到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解读。词语脱离语境,就好比绿叶离开了大树,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文本内容没有具体的词语来体现,就恍如苍穹缺少了繁星,空洞单薄,毫无生机。

所以,在教《唯一的听众》时,我能抓住“平静”一词,让学生多角度地谈谈自己的理解。有同学抓住老人的身份特征,指出了一位本应对音乐有着完美追求的音乐教授,也能如斯平静地聆听“我”那刺耳的琴声,足以折射出老人对音乐爱好者的怜惜之情;也有同学着眼周遭的环境,提出了面对这美好的清晨,流连于这幽静的林子,老人的平静是理所当然的……学生雀跃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也忙于整理评析。但课后作反思时,我却有种若有所失之感,教参提及的教学目标,我都达到了,学生的思路也看似打开了,但我发觉自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解读文本时,都是线性展开思维方向的,缺乏一个饱满的立体感。如何去弥补这一缺失呢?听罢特级教师游彩云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后,我顿感豁然开朗。

整节课,游老师只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两段话,便把整篇文章需要理解的内容支撑起来——

案例片段节选:

(课件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有哪些词你很有体会?说说你的理解。

生:(汇报)

师:如果把三个“我的母亲”删去,表达的内容都一样的,删去好吗?

生:(汇报,对比读两个句子。)

师:是的,三个“我的母亲”,增强了“我”爱母亲的情感。在你读的时候,有没有一边读,一边把画面呈现出来呢?(师范读句子,生展开想象)

师:你想到那是怎样的背?怎样的口罩?怎样的眼睛?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师:我再来启发一下,看同学们能否像得更远。母亲曾经有怎样的背?怎样的眼睛?怎样的脸?

生:(汇报)

师:可是现在,母亲那笔直的背没有了,那深邃亮丽的眼睛不见了,那……这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眼含热泪地说出感受) ……

我欣喜地看见,游老师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从抓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入手,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展开想象,并恰如其分地投入情感,立体地把文意和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文本,你这个文本越丰满越深刻,你去读那个文本的时候,你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

以后在重构我的文本解读理念时,我必须比教参走得更远,看得更深,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并在此基础上恰当地借助想象来把文本读深、读厚。

(二)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单元切入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课改实施后,北师大版小语教材提倡的“主题单元教学”正好有利于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但刚开始借助主题单元进行文本解读时,我却陷入了“主题先行”的误区。在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我总打着“主题单元教学”的旗号,强调学生关注本单元的主题是“高尚”,是“美与丑”,是“和平”……如此一着,看似明确了学生的学习范围,但我没有注意到那实际上是对学生自主思维的阉割。因为我刻意追求文本主题的统一认可,故接下来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虽能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但这也不过是“戴着脚镣跳舞”,一切的答案早已在预料之中,学生思想上的独特闪光之处很难再被挖掘出来。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既明确主题,又不至于扼杀其独特的阅读体验呢?我尝试在“单元切入法”下功夫。

首先,我所理解的从单元切入解读文本,并不是只禁锢在一个教学单元之内,它可以是跨单元的。例如,在执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战争》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识了那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白发老翁;认识了那位“机警地把敌人引进埋伏圈”的小夜莺;认识了那位“敢于跟日本鬼子说不”的雨来;认识了那五位“昂首挺胸,壮烈跳崖”的壮士……大家都能形成一个强烈的共识:珍惜和平,憎恨战争!这时,我再倒过来呈现第六单元的写作任务“假如我在国”,学生的写作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他们有的希望到日本去,跟日本人讲讲狼牙山五壮士那不屈的历史,讲讲小英雄雨来如何敢于对抗恶势力;有的希望自己能穿梭到前苏联,与机灵的小夜莺一起“戏弄”德国侵略者……通过两个单元的磨合,学生不仅深入全面地感悟了人物形象,而且对单元主题有了高度的认识。

此外,考虑到课改提倡的“开展主题单元教学,可把单元教学内容与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链接起来。”故我会尽可能应用好各种课外资源。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对“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义愤填膺,教室笼罩着一层层龇牙咧嘴的怨气和泪气。为免误导学生过分地愤世嫉俗,我便适时结合品德书《不屈的中国人》一课,引导孩子们把思维重心转移到对抗日英雄的尊崇,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学会把对敌人的恨内化为对祖国的爱。这也是抓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多角度利用课外资源的有效尝试。

(三)一睹庐山真面目——问题切入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可见,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巧妙地借助问题击破“文本解读”这一难关。

对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也属于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些问题的设计与呈现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体现,这载体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自主产生的疑问。但我们教师在借助问题切入时,须谨慎地多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组合,绝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避免误导他们走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圈套”。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驱散眼前的阴霾,一睹庐山真面目呢?

从老师的角度来思考,一方面我们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两个起提纲挈领作用的问题。《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曰:“善张网者引其纲”,这强调的正是抓住关键的重要性。如:执教《唯一的听众》时,我以两问贯穿全文:1、“我”为什么能从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2、“你”从哪里体会到老人的美好心灵?这些问题的设计,着眼点都是课文整体,只有把问题搞清楚,才能准确把握好整篇文章。另一方面,我们要筛选出一些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的探究性问题。如:教《黑孩子罗伯特》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丽莎的爸爸把罗伯特拥在怀里时,会想些什么?”这类拓展性思考题,既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整理思绪,也需要动用到学生的情感资本,引导他们形成有一定高度的人生观。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在自主提出问题时,其实已针对文本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在放手让学生挖掘问题这条路上,我作了长久的跋涉。尤其是针对那些拓展性阅读,我习惯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一两道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回答。当然,孩子们整理出来的问题也可以是他们未能解决的。如此一来,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文本解读时,就更显得有的放矢了。而且,因为问题都是孩子们自己找出来的,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诱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自然就更加兴致盎然,入木三分。

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注意“度”的问题

德国哲学家迦达默尔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能克服的,也是不需要克服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多元解读文本,我们可以从文本中读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天马行空般胡诌,我们必须要掌握“度”的问题。在各执己见的前提下,我们还得回归到文本的主导方向,在文本的原意和多元解读之间找出平衡点。毕竟文本解读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的过程,面对那意象丰富的文本,我们要像犁地一样“犁”过去。以求达到叶老一再强调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泳”的境界,决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总而言之,在探求文本解读之道时,我们必须潜心摸索各种方法,虔诚对待阅读教学,储备的充足的“资本”跋涉于语文教学之路,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造就“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

[2]朱光潜.谈文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