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初探

2022-06-08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雅丽 吴微微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的交往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面对现实中一些学生不善交际、缺乏社交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状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值得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座位安排模式、课堂交往氛围、课程和教学法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对策和创新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际交往智能;头脑风暴;移情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11-0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就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往的课堂过于强调对学生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趋重要,对于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人际交往智能的内涵

人际交往智能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的一种。加德纳认为,人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并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指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人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智能,他们善解人意,对别人的心思、面部表情、声音、动作或某个暗示领会很快,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并理解问题,对他人的暗示很快做出适当地反应。可以从一些政治家、外交家、宗教领袖、教师、心理咨询专家身上观察到复杂人际交往智能表现的高级形式。

针对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人际交往智能:首先,人际交往智能表明,你对交往的认知非常清晰,能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想法、动机和行为;其次,人际交往智能表明,你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采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最后,人际交往智能还意味着你会熟练地运用多种社交技能,愉快的与人交往。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实中人际交往智能是一些学生的弱势智能,表现为不善与人相处、缺乏社交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中提高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探讨:

1.座位安排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和生生高效、灵活地互动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互动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通过互动可增强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和适应班级能力。座位安排将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学习和互动。以往习惯采用“纵横交错型”座位模式,教师一人占据了讲台、黑板的较大空间,学生一排一排集体面向教师。这样的座位模式使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从心理上远离了学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也仅限于和同桌之间,交往范围狭隘,不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笔者认为,采取分组模块型模式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在分组模块型模式中,座位是按照班级分组来安排的,学生同座位是按照优势互补进行搭配的。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座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和相互理解与帮助,而且小组中人际交往智能较高的学生对于人际交往智能处于弱势的学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交往氛围。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就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师生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间隔。课堂氛围沉闷、压抑,学生没有自由交流交往的平台。新课改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教师,想要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就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言和交流,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3.在各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不仅需要实践上的锻炼,也需要一些认知上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各门课程中渗透人际交往智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认知水平。在思想品德课中对于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学习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认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和尊严、诚信等知识内容的学习能大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在语文和英语这样的语言课上,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言语交流技能,并且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也涉及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在数理化等自然课程中更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在学生开始操作之前,教师可以对他们之间的合作交往进行指导和帮助。总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不是某门课程的专属功能,在各门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应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1)提问法。提问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教学方法,在这一问一答中,就暗含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能表现出他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同时还能表现出他的语言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及理解能力。这些都是人际交往智能很重要的方面。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较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学生的优势智能,并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和利用优势智能的机会。对于人际交往智能处于弱势的学生,如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学生,可通过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给予技巧性的指导,增强发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促进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它是无限制地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提倡自由发言、任意思考且禁止批评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这样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而毫无顾忌,即使是课堂上最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培养学生在群体中的表现力,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3)移情训练。人际交往智能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能理解他人,能关注并可辨别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意图”,能领会他人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移情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紧一切契机来对学生进行移情训练,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等。比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的调解也是移情训练的过程。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适时对学生进行移情教育,使学生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采用合适的方法与他人交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郭福昌,王长沛.多元智能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肖温雅.课堂教学中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1,(24).

[4]颜茵.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9-20.

(编辑:易继斌)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