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

2022-06-08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学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而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该理论融合了多个学科,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因素,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经济现象。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因而,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我国股市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则更为必要。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一、引言


  中国股票市场虽已有一段时间的发展,但相比较国外,我国股票市场仍然年轻和不成熟。资本市场近来产生了大量“投资异常现象”,这一现象挑战和质疑了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现代投资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开始兴起。行为金融学理论主要研究投资者在非理性假设下的投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理性投资是有限的,力争在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的情况下对股市的异常波动做出合理解释。我国股市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不健全、股票价格波动大,投资者抱着投机、赌博等心理参与投资,且以散户为主,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以个体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上非理性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目标在于揭示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学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动的所有因素中,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巨大影响。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每个投资者之间的决策具有相关性。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假说说明了,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拥有不充分信息资源,并且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并不成立。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和讨论我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于进一步分析明确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从众行为、信息反应过度与不足等投资异象,从而防范和减少投资者在市场上的非理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行为金融学理论下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下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大部分为不充分的理性,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过分自信;厌恶损失;羊群行为;后悔心理。


  1.过分自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对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有过分的信心,认为自己有最大概率得到期望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此外,投资者对于外部性因素的影响和干预并不敏感。目前,我国证券化的总体水平和股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都较低,专业的咨询机构还十分匮乏,这些因素造成投资者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从而造成盲目、非理性投资。


  2.厌恶损失。其特点为“持亏卖盈”,即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厌恶心理”导致的投资者的行为。这种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股市投资者在赢利时急于立即将持有的股票卖出,在亏损时却长期持有不愿脱手,而且容易过分寄希望于对想要的价格。当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会是风险回避者,通常选择较早卖出股票锁定利润;反之,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就变为风险偏好者,通常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


  3.羊群行為。投资者跟风、从众的思想,是信息连锁反应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往往在个体投资者依据其他投资行为主体的选择而采取类似的投资策略时就会产生。个体投资者往往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而去跟随他人的行为,即使按理性分析,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策略。


  4.后悔心理。投资者在做出错误决策之后,往往会因为自己未做出本能够做出的更优选择而悔恨,且这种悔恨会使得投资者进一步做出更加不理性的行为。股价下跌时,个体投资者常常会后悔高价买入,为拉低成本,常会在下跌过程中补仓,这种决策并非基于对股票的理性分析,而更多的原因在于上一次决策的失误。很明显,结果会变得更加糟糕。


  (二)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理性客观地评估资产价值;其次,即使有不理性的投资者存在,由于交易产生的随机性,因此也通常可以互相抵消,使得最终的资产价格不受影响;最后,即使投资者具有相关的非理性行为,在市场中也有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理性的套期保值者,理性的套期保值者会消除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对价格的影响。但在现实情况中,投资者大都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四、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成因


  (一)投资者的个人因素


  1.投资者信息认知偏差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把市场分为三类:弱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在此假设下,新的市场信息出现后,证券市场的价格总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此信息做出反应,任何投资者无法利用各种分析手段获取超额收益。但是,市场并不是严格有效的,例如我国的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弱有效市场,因此投资者通常会对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者迟钝。此外,其他影响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因素也是造成信息认知偏差的内在原因。


  与此同时,市场由于监管和运行体制的不完善而充斥的各种不同的噪音信息也进一步造成了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的偏差。


  2.投资者心理判断偏差


  首先,盲目自信的心理偏差使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繁荣阶段往往过于高估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股市前景,从而使决策存在着更强的非理性,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其次,重视熟悉事物的偏差使得投资者容易以当前或熟悉的事物为标准对其他因素进行评价或预测,这种偏差极易导致心理误判;再次,回避损失心理偏差,即投资者在形成决策时往往会形成一个“心理会计”效应,例如,股票投资者往往急于快速卖出上涨股票而长时间持有下跌股票,从而可以降低损失;最后,避免后悔心理的偏差使得投资者在决策时通常会更加偏好委托他人投资、联合投资等从众的投资行为。


  3.需求和动机因素


  投资者投资股票的主要动机和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从而满足其需求,因此,投资者往往因为股利和股票涨幅而做出盲目选择。企业会将此因素作为制定股票价格和政策的依据,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和目标制定“诱因”,而这种“诱因”会进一步增加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4.投资者的心理因素


  投资者由于自身拥有的信息、专业知识等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变化等外在因素,更多会依靠自己的启发式思维进行投资,从而产生的心理也各不相同,这种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行为。


  (二)外界环境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投资者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第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诚然,投资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绝大部分投资者都希望可以在股票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但通常在未掌握充分知识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市场,而被带入过度投机的氛围,产生投资行为的不理性情况。此外,对我国股票市场来说,不规范的公司制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规范理性的投资理念只有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上才能够建立,而规范的公司制度是建立成熟股票市场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并不完善,这就给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创造了有力的生存条件。而非理性行为产生的一部分因素也来自于股票市场法律的不健全。


  2.相关政策因素


  除了外界环境,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会不可避免地对股市变动产生影响。如果一项利好政策出台,投资者会明显增加自己的交易频率,并且保持这一频率相当长的时日。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这造成了个体投资者一定程度的投机行为,不利于股市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过度噪声”,我国政府应积极打击各种操纵股市、欺诈股民的现象,保障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股票市场还必须加大信息披露,减少内幕信息传播,鼓励投资者的理性行为。


  3.信息不对称因素


  我国股市信息发布的透明度和政策的透明度较低,从而造成个体投资者对于股市内部的信息不熟悉,容易造成盲目跟风,只顾眼前利益,进行短期投机。投资机构往往会利用投资者此心理想法操控投资者,不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五、减少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外部层面——完善政策及监管措施


  1.提高政策透明度


  投资者由于缺乏投资相关充分信息使得投资出现问题,所以,政府要提高股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从而能够减少股市波动对投资者的影响,完善相关体制制度,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加强监管主体的监管力度


  监管主体的监管应客观理性,并同时具有合法性、前瞻性、稳定性及透明性,要在严格监管违法违规主体的行为的同时保证股票市场健康运行,又要避免对股票价格指数的直接干预。具体应做到:第一,坚持监管法治化;第二,坚持监管科学化;第三,坚持监管稳态化;第四,坚持监管常态化;第五,坚持监管透明化。


  3.改善股市的投资环境


  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环境不完善、制度不规范、体系不健全,基于此情况,必须加强和完善股市的投资环境。首先,应在尽量不过多干涉股市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法规,发挥股票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其次,信息的披露制度必须公正、透明、有效,公司应及时、准确地披露本公司相关信息;最后,也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联系和交流,多多关注投资者心理变化、教育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等,多元化、个性化地发展咨询服务,加强客户管理。


  (二)内部层面——提高投资者自身能力


  1.增强相关知识,理性思考


  虽然证券投资的门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降低,但证券投资本质上仍涉及金融、会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造成投资者非理性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各方面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導致盲目跟风投资。所以,投资者应多学习相关知识及投资方法,具备一定的投资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加强自身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减少投资中的非理性;其次,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心理弱点和行为认知偏差,克服相关的盲目从众、投机、过分自信等心理;最后,投资者应该认真反思,理性思考,避免在股市中犯同样的错误。


  2.加强自我认识,提高分析能力


  投资者要想在股票、证券市场中做到理性投资,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知识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股市,从而有更大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报酬。投资者要学会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便拥有良好的个性、乐观的态度,可以在冷静的分析之后更好的做出决策,从而更好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投资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更为理性的投资。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我国这样一个监管不完善、体制不健全、市场不成熟,投机、跟风、从众行为普遍的股市上进行投资交易活动,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也十分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个体投资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状态,才能最大可能地在市场中获得成功。首先,设立一个理性的、客观的投资期望值,避免各种不良投资情绪的蔓延;其次,树立独立的投资理念,不盲目跟风操作、盲目交易,经过深思熟虑及理性分析后再做出投资决策,降低噪音信息带来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最后,还要尽可能地降低情绪化的投资决策,应在学会在充分考虑风险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立即做出决策,力求在实现理性决策的基础上实现投资的高收益。


  作者:张怡然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