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1%、154亿美元等6则

2022-06-08

1%

4月20日起,央行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预计释放资金1.2万亿至1.5万亿元。本次降准是今年继2月份之后的第二次降准,也是自2008年之后,6年多来首次降幅达1%的降准。

点评:随着一季度主要宏观数据的出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迹象愈发明显。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下,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的开局令人略感不安。这种不安来自对经济增速放缓背后所呈现的风险。

受实体产业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一些地方的经济活力开始出现收缩。地方政府债务高企、融资渠道受限、房地产市场衰退、资源类产业萎缩、制造业表现不佳等,成为地方政府最担忧的几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层面对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赴东北三省调研并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之后,又连续通过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赴国开行、工商银行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再度聚焦经济议题,“点题”稳增长政策。他强调,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加大,金融调控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有效,加大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力度,在搭配组合运用好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需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另外,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系列会议时指出,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增长保持稳定。中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 策,并根据经济和通货膨胀走势进行适应性调整。

由此看来,国家领导层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视,透露了以下政策信号:一是强调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7%是确保实现的基本目标;二是改革仍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市场化是改革的重点,而金融部门在资源配置方面可能会遇到来自全社会的压力;三是李克强总理警惕的是经济向下突破底线的可能性,强调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一旦守住了“基本盘”,政策重点还是会回到调结构和促转型方面来。

稳定应该成为当前经济战略的核心目标。应对一季度GDP下行风险,不仅要在政策上发力,还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的环境,将经济“稳增长”与改革、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同推进。当然,稳定只能解决短期问题,要为中国经济寻找长期动力,还需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154亿美元

近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减持了15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目前持有美国国债总额为1.2237万亿美元。而日本持有1.2244万亿美元,比中国高出7亿美元,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点评:中国减持美国国债,既有自身外交的需求,也有人民币国际化的考虑,随着中国在金砖国家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有望提速。

目前,中国正积极开展外交,参与成立金砖国家银行、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发起成立亚投行,今年底还将着手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这些中国都需要出资,而且占比不少。而近期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低,亦是抄底各类大宗物资的好时机。虽然我国外汇储备多,但还是有8000多亿美元的外债,最近两年恰好进入还债高峰。凡此种种都需要外汇投入,在美债收益较低的情况下,减持美债,把外汇储备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是非常合适的。

另外,减持美债还可以起到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人民币面临贬值,通过减持美债,回购人民币,可以保持汇率稳定。同时,还有外汇多元化的考虑,目前美元比较坚挺,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相对容易,减持美债,有利于外汇的多元化,降低投资风险。而从长期来看,减持美债有人民币国际化的考虑,人民币获得国际认可,一是需要中国本身的经济支撑,二是中国要逐渐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更多地靠自身影响力去支撑人民币。

7%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创下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发电量等数据多半差于预期。

点评: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在预期之中。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换挡、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调结构和转方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曾提到,今年经济运行的困难比去年多,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中,经济复苏缓慢。加上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分化态势比较明显,各个国家在汇率政策的制定上差异很大,汇率变动也非常频繁。另外,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及部分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都增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进而压制了世界贸易量的提升。“波罗的海贸易指数”3月末只有600点,比年初下降了21.6%,说明世界贸易的整体需求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出口。 二是从国内自身发展来看,当前正处在“三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在加快孕育,但体量还小,虽然增速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所以,国内经济目前处在新旧动力转接的关键阶段,存在下行压力。

当然,尽管一季度的增长速度有回落,但经济运行总体在平稳区间。此外,就业情况也非常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上低位运行平稳,收入增长相对也比较稳定,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和GDP增长基本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早些时候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专门给中国经济“打气”。他指出,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砥砺前行,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要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他强调,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措施,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57个

囊括五大洲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首发名单”成员正式确定为57个。其中,域内国家37个,主要来自亚洲和大洋洲;域外国家20个,主要来自欧洲、拉美和非洲。亚投行是开放、包容的多边开发银行,加入国没有限制,今后仍会继续吸收新成员进来。

点评:中国是亚投行发起国,这一动议能够得到多国响应反映出这些国家对中国多年改革开放成效的认可和对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大国作用的期待。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减速;欧洲发达国家尚未度过危机;亚洲欠发达国家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共同繁荣并非口号和说辞,是各国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亚投行将其目标定位于推动亚洲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的发展目标契合,也是多国愿意加入亚投行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每年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同时,也存在庞大的资金缺口。亚投行的成立,受益最大的是能够从亚投行获得建设资金的国家和地区。当然,发达国家同样能从中受益,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会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国际贸易的广泛扩张。

不过,西方国家的踊跃加入更多考虑的是满足自身的利益。第一,西方国家非常希望不断加强同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第二,西方国家希望能够参与并分享亚投行在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创造的众多商业机会;第三,西方国家希望能够参与到亚投行的组织运营中来,增强自身影响力;第四,西方国家认可亚投行建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确认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非常巨大;第五,西方国家认为,现有的多边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并不能完全满足各种需求。

可以说,亚投行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合作共赢机会。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亚投行的成立不会直接挑战现存金融体系,也不是中国用于反对某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工具。相反,亚投行将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乃至现今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注入巨大的活力。二战结束后,美国推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机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服务来消除贫困,还为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两大机构自身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迫切需要改革。亚投行的出现能够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及时作出改革,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亚投行也能够成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0省市

近日,相关数据显示,围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大量曝出高危漏洞的省市已经超过30个。仅社保类信息安全漏洞统计就达到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

点评:各省市目前发现的漏洞仅是冰山一角,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数量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社保系统里的信息包括了居民身份证、社保、薪酬等敏感内容,同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和数据来源,一旦泄露,造成的危害不仅是个人隐私全无,还会被犯罪分子利用,例如复制身份证、盗办信用卡、盗刷信用卡等一系列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

其实,类似地方社保等很多部门和公司,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是相当缺乏的,也不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很多时候即使出现了信息泄露问题,也仅仅是“捂盖子”,不会进行太多的补救。

当今,在信息安全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的情况下,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家除了需启动更加实质性的监管工作外,还要加快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布局信息安全产业。如果行动还是如此迟缓,那么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爆发性增长,类似的事件还会层出不穷。

另外,我国现在也缺乏对信息安全泄露的问责机制,没有法律依据。为此,还要加快建立“首席安全官”制度,把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

25亿美元

近日,美国前国务卿、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正式宣布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外界普遍预测这次竞选的花销将远远超过上届,希拉里要赢得大选,至少要筹资25亿美元。当然,如果她能竞选成功,将会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同时,克林顿夫妇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对当选过美国总统的夫妻。

点评:美国如今的总统大选随着大量媒体的介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烧钱的游戏,候选人实力再强,也需要包装。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是无法雇用出色的竞选经理和组建优秀的竞选团队的。

上一届总统大选,所有候选人的花费超过20亿美元。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钱?首先,钱能为候选人增加曝光率,不仅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上获得足够多的亮相机会,还能决定可以揽到多少个选区的选民。候选人在竞选期间跑遍美国50个州,需要一大笔经费。其次,总统大选历时长,候选人从决定参选到最终胜出要一年多的时间,时间长了开销自然就多。而在所有开销中,占比最大的当属电视广告。2012年美国大选广告战史无前例地突破11亿美元,民主党和共和党均投入巨额竞选资金,做为民主党候选人的奥巴马曾多次呼吁支持者加紧捐款支援广告战。因此,广告就是美国大选的胜负牌,它可以改善候选人形象,锁定特定选民群体,吸引民众注意,更可以攻击对手,顺便传播美国的价值观。

其实,2014年美国的中期选举,花费就已经高达36.7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中期选举。在“烧钱大战”中,不仅民主党和共和党攀比花钱,连外围团体也砸巨资参与进来。2016年总统大选要花掉多少钱,目前尚未可知。不过,媒体普遍预测,花销将远超2012年大选的20亿美元。据估算,希拉里至少要筹得25亿美元来打这场选战,这个金额是2012年奥巴马花费11亿美元的两倍多。

那么,这笔巨资去哪里筹呢?2007年至2008年初,希拉里与奥巴马争夺党内提名阶段,募得近2.3亿美元。前十名金主多来自华尔街和律师事务所,包含欧华律师事务所、世达律师事务所、摩根大通、花旗集团、高盛、摩根士丹利和雷曼兄弟。这次大选,希拉里仍然稳定了一些大金主,其中包括“投资大亨”索罗斯、沃尔玛家族、“股神”巴菲特等。当然,她本人不用亲自去筹款,大部分由竞选团队来操作。

不过,虽然希拉里在大选资金的筹集上不用操心,但近七年来,美国的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缓慢复苏,失业率逐渐回低,可贫富差距仍在拉大,薪酬悬殊依旧严重。这对主打“中产阶级”和“美国梦”的希拉里而言,与极少数华尔街最富有阶层过从甚密,会大大降低她在普通蓝领阶层中的亲和力和认同感。这将成为希拉里在大选过程中的一大致命伤。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