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老子“道”的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2022-06-08

一、道法自然的管理本质

管理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古今中外,道家治道管理的本质是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即“道法自然”。“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中心。《道德经》开篇中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是统领和支配天、地、人的总规律总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理也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自然过程,要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的自然法则进行,即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遵循客观规律。老子是这样描述宇宙的生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关于“道生万物”的问题,老子阐述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二,万物皆由“道”而生,以“道”而存,而“道”则以自己为法。在这里,老子要告诉人们的是,“道”是万物之主、善人之宝。所以道是一切事物形成、生成、转化、消失的原因,因而这是一种动力和原则。

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管理经验

老子说:“守柔曰强。”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之道。老子说,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强大。老子又说“弱之胜强。”老子在柔弱中看到了成功的力量。要以柔克刚,从而制胜成功,这对现代企业是一种启发。如老子提到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老子认为水接近万物之奥——道,要求管理者应该效法水的智慧,把水的特性化为智慧用于管理方面,即“水式管理”。水式管理主要强调以柔弱似水的模式进行管理活动,即以水的柔软性适应一切环境,以水的平静谦和对待组织成员,以水的宽广包容组织成员,以水的稳定性面对一切危机干扰,又象水一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始终推动组织向上发展,这样的管理则“几近于道也”。

三、清静为天下正的管理目标

目标被喻为管理学的宗旨,是管理精神所在,是维持一个组织有纪律、规则、秩序的基本保证。道家学派遵循“道法自然”的管理本质,欲达到“清静为天下正”的管理目标。在道家思想中“正”与“静”两个概念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子认为通过“静”才能实现“正”,也就是通过“守静”的修养才能归于道。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在道家思想中,人的本性是静。由此人性与道性统一,从而使得静成为人最高的思想境界。“致虚”“守静”的目的是“知常”,即恒常之道,这就是“正”。“正”意味着万物各处其宜,各循其性。“静”是不干扰事物的本然状态。道家认为通过“正”与“静”能实现清静无为的理想政治状态。只有“静”才能实现“正”,有了“正”也就是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即君臣各当其位,动静、生杀遵循一定之规。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治理天下。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老子认为“正”是治国的根本目标,把它看成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事物的根本所在。在道家看来,“正”是最高的标准,事物运行的根本依据。“阴阳者,气之正也;天地者,形神之正也;圣人者,德之正也;法令者,四时之正也。”就自然秩序而言,“正”是一种必然性,事物中最根本的性质就是“正”。引申到人类社会秩序中,“正”就是管理活动的常规、常则。“正”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强调万物自我本性的实现,管理活动的目的就是使社会秩序归于道的状态。道是至正的,“守静”也就是体道。“正静”成了管理活动的标准,“正”是根本,“正”就可以“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遵守了“静”的原则,就能实现“正”,也就是道的状态。

四、自然无为的管理行为

道不仅需要认识,重要的是遵道而行,这就过度到老子的行为学说,他主张自然无为,理由是到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循自然,顺应万物的本性,不人为地强制和干涉。道本身对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遵道之人也应像道一样,按照万物的本性行事,似乎是事物自身生成发展的,没有他物的作用,这就是自然。因而无为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本性。《老子》明确反对背离事物本性的行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可见,无为所指的不是行不行动,而是行动的性质是否遵循物自身的道理。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照管理规律办事。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取天下。”可见,“无为”是一种管理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能“无为”,则可以达到有效的“为”,就能达到“无不治”。

五、“太上,下知有之”的管理境界

管理境界,主要是指管理主体通过不同的管理手段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状态。老子按管理者水平把管理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即最高明的管理者,下属仅知其存在,没有感觉他作了些什么,他无为而治,下属能各顺其性;稍次的,下属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下属害怕他,畏惧他;最次的,下属蔑视他,轻侮他。老子认为,管理者要想达到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治的最高管理境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首先,“上德若谷”的道德素养。“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只有先加强自身的修养,才有资格也才有可能去组织和管理他人。老子提出“三宝”作为提高管理者自身道德素养的标准——“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慈爱”,作为管理者主体的个人美德,体现了一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管理者只有具备“慈”的至仁境界,组织内成员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才会为组织积极进取,忘我奋斗。因此,高明的管理者虽然“爱养万民”,但却不能自以为“仁恩”,而应该将其视为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自觉地把“慈”作为自身道德素养所追求的目标。“俭”,即“节俭”,要求管理者从自身做起要俭约不奢,爱惜财物,节制过分的物质享受欲望。如此,整个组织自然就会形成崇尚纯朴,俭约不奢的风气。“不敢为天下先”,意即管理者要具备谦下不争的品德。道家把谦下不争作为一条重要的管理道德要求,特别强调谦下之德对于管理者的意义。其次,“上善若水”的管理方略。道家对水有极高的评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最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尺度。“治大国若烹小鲜”意即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急于翻动,煮出的食物色鲜味美;若火候不对,下锅后经常翻动,结果必定一塌糊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去处理各种事物,尊重事物的稳定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不能不顾事物的变化规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2] 黄怀信.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高厚礼,张德俊.老子管理思想探析[J].管子学刊,2002,(2)

[4] 葛荣晋.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J].哲学动态,2007,(2)

[5]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崔苗(1986-),:女,:汉,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哲学 。

( 驻马店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兰爽)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