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苏联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与科学不相容

2022-06-08

岳丽艳 广东财经大学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10YJC710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奥伊则尔曼与梅如耶夫是当代俄罗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反思,把当代经济、科学和技术的新兴特征放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的著名学者。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切点之一。他们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的关系。苏联模式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模仿而获得了新生,也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僵化践履而失去了存在空间。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甚至与科学相对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科学性 乌托邦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经济、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求解:经济体制的市场转向,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文化认同、价值取向等。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还是意识形态,还是乌托邦?或者是三者兼而有之?作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继承,俄罗斯哲学有着深刻的解读。

一、意识形态问题概述

“意识形态”首先是由法国思想家特拉西在1796年正式提出,主要用来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规律。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点是多样的,但主要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既在与物质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又在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还在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作为与物质相对应的概念,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并服务于物质;作为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概念,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并巩固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作为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的概念,意识形态的主要任务是论证政治上层建筑的合法性并对这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达成一致性的认同。马克思所谓的意识形态的歪曲性,主要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狭隘性。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普遍的元哲学概念,马克思尽管说明了它的本质、特征,但并未给出一个规范的概念,这苦苦地困扰着马克思思想的继承者。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后的著作中,仍然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恩格斯在1893年7月14日致梅林的信中再次说明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是由所谓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因此,它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6页。)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 08年)中列宁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把它与宗教的思想体系相对立,认为科学的意识形体就是真理。“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5页)根据列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因此它体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

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意识形态学说。斯大林不仅把“意识形态”当成理论的标签和斗争的武器,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扩大化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重大的损失。列宁和斯大林基于艰苦的国际国内斗争形势,旗帜鲜明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为受剥削的劳动者辩护的阶级倾向性,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获得了空前的发挥,引发了东欧、中国等一些国家对苏联意识形态模式的制度模仿。

二、马克思主义不能简化为意识形态

苏联解体后,人们反思苏联的制度,反思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离不开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位主要代表奥伊则尔曼和梅茹耶夫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他们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的关系。苏联模式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模仿而获得了新生,也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僵化践履而失去了存在空间。对比二人观点与论述,可以发现异曲同工之处。

奥伊则尔曼在1999年发表的《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第一章中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新的见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工人阶级的理论家、思想代表,他们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表达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一方面,他们最坚定地把自己的理论与各种意识形态相对立,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表达了一定阶级的利益;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论不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那么,如何解释这个矛盾呢?奥伊则尔曼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充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对“意识形态”术语之所以持否定态度,原因一是因为他们坚定地批驳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敌视或者反对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体系,二是因为这些意识形态从唯心主义前提出发,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理论,并把它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他们明确阐述了这一理论的物质前提:“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像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摄像出来、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对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3页。)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们先后走上历史舞台,意识形态也逐渐从否定意义走向强调阶级性。后继者们一方面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称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坚持这一学说的科学性。对此,奥伊则尔曼认为,这些后继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以歪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意识形态与科学是对立的。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根据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把意识形态区分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科学相对立,把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看作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的革命性变革使其具有了褒义色彩,成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对抗的盛大典礼,成为每个阶级武装自身的思想武器。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列宁根据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来判断意识形态的真假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属于资产阶级这一阶级,因而是虚假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既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又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是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科学性的辩证统一。因此,过分地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最鲜明的特征。据列宁的观点,意识形态是指每个阶级都具有的反映其基本利益的“政治意识”。奥伊则尔曼认为,意识形态成为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相互斗争的有效工具。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是整个社会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马克思把自己的思想看成是与意识形态截然对立的科学,因而不可能把自己创立的学说称为“意识形态”,而是称作“我们用来同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1页。)因此,列宁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否定性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本质上是批判意识形态的学说。与这些意识形态学说不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是从唯心主义前提出发,而是以唯物主义为前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科学一是自然科学,二是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意识形态仅仅停留在幻想的联系中,而科学发现了研究对象之间的真实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意识形态。苏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错误地把它歪曲为意识形态,所谓的党性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孤立的学说。在奥伊则尔曼看来,这种思想上的孤立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格格不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僵化的、教条的学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完整地评价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奥伊则尔曼提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那些意识形态的结论分开。马克思主义的非意识形态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任务,对于现代社会科学而言,这是保存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必要方法。奥伊则尔曼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过程决定性基础的理解是研究历史必然性的钥匙,但是没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因为那些理论只是反映了早期工业革命时代和那个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不应该把早期工业资本主义的特点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后的发展时期。

奥伊则尔曼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简化为意识形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社会发展理论和经济理论。虽然这一理论本身具有某些错误,但这并不能使它失去科学的地位,它仍然有科学性。即使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也只是反映了早期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状况。20世纪的历史经验说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阶层并没有要求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提出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位和利益的重要变化,由此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主义可能和平变革的理论。但是,他们最终仍然坚信,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奥伊则尔曼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还是科学理论。因为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反映了早期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的利益,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剔除那些意识形态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绝不能简化为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说。”(Ойзерман,ТеодорИльич.Марксизмиутопизм. М :Прогресс-Традиция,2003.с59.)

三、传统的意识形态与科学不相容

梅茹耶夫在《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专门阐述了奥伊则尔曼的观点,奥伊则尔曼在自己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也援引了梅茹耶夫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二人的观点不仅基本一致,而且相互补充。其实早在1991年,尼基福洛夫在《关于这场争论实际上涉及的是什么》一文中就曾指出,“当一个哲学体系不再表达任何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世界观时,它就会变成意识形态——一种关于世界和现实社会关系的被歪曲了的和虚幻的观念。” (尼基福洛夫:《这场争论实际上涉及的是什么》,张参译,《哲学译丛》1991年第5期,第48页。)看来,俄罗斯的学者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被意识形态化了,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祛除意识形态,还原本真的马克思学说。

梅茹耶夫在20 03年发表《马克思是乌托邦者吗?》,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否定旧的社会秩序后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成为苏联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官方教条,它的继承者们把这一学说作为反映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意识形态。“极具历史嘲讽的是,以克服一切意识形态自居的学说却被它的后继者解释为意识形态,有时还冠之以‘科学的’。对马克思本人来说,‘科学的意识形态’、‘民族国家’、‘战时共产主义’等表达方式都是不能接受的。” (Карл Маркс 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философия. ИФРАНЮ 1999.с73.)梅茹耶夫认为,意识形态和科学有根本区别: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反映某个阶级或某个团体的利益,不再具有“普遍知识”的特点,也不可能成为普遍的知识;而科学追求普遍的真理,不仅否定乌托邦,而且否定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与科学是对立的,不相容的。

四、结语

马克思是在1848年欧洲风暴、1871年巴黎公社等政治大革命的背景下进行意识形态思考的。欧洲风暴和巴黎公社既是启蒙号角的余音,又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奏。作为对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君主立宪制向民主共和制转变的思想回应,马克思主义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获得了科学性,又因为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指导思想而获得了意识形态性。当今社会,当阶级特征被淡化,职业特征被凸显时,应该祛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还原马克思主义以本真面貌。

的确,当今社会成员按照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了新的阶层划分,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据不存在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失去了存在的阶级根基。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会被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会丧失;马克思主义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者辩护的倾向不会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不会改变。直面新的历史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在《莱茵报》上的文章,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1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2]《神圣家族》,《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

[4]恩格斯在1846年10月23日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5]安启念.俄罗斯向何处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8

[6]安启念.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李尚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作者简介

岳丽艳,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马克思主义。

更 正

我刊2015 年2 月期目录部分“管理研究院”栏目中遗漏“49人才管理软件应用将成为我国企业新常态 李学富”特此更正!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