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022-06-08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苏州科技大学4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选取被试403名,通过描述统计等方法,了解苏州科技大学学生的集体活动参与度水平,并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与社会支持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年级方面差异显着(P<0.05),在性别、学科背景和是否担任活动组织无显着差异(P>0.05);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呈显着正相关,且具有较高的预测力。高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态度更加积极,较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态度则较为消极。结论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集体活动参与度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
  关键词:社会支持 集体活动 参与度 大学生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1-3]。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较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与集体中的其他人和谐相处是每个个体应该了解并做到的[4]。随着科技发展,其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人们的交往距离,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科技的发达也让人们忽视一些东西。大学生是高度受科技影响的群体,大学生在体验科技带来乐趣的同时,也被冠上了“冷漠”“孤僻”“孤独”等标签,被认为是乐于脱离群体而享受自己世界的一代。研究认为“后”大学生有现实感强、自我意识强、依赖网络等特点,存在功利性强、耐挫力差、责任感缺乏等弱点和缺陷,这些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行为中有沉迷游戏、不爱参与集体活动等[5-8]。大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是其由校园迈入社会的一种高校锻炼形式,参与集体活动能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且在集体活动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概念[9-11]。虽然参加集体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利大于弊,但调查显示,大学生仍普遍不乐于参加集体活动[12]。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因素及调动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十分迫切。
  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界定为情绪支持、手段支持、情报支持、评价支持[3]。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如果个体得到来自外界不同形式的支持帮助,个体将会对社会产生信任感,也会更多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如果个体很少得到来自外界社会的支持,个体会更偏向于信赖自己,减少参与集体活动的次数,降低与他人交往的频率。国内相关研究对社会支持概念做出界定,李强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6]其中社会联系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社会支持在个体的环境适应期、转折期有重要作用,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在面对新环境时的紧张,能让个体更好地融入新环境。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水平与良好的生活满意度明显呈正相关,与孤独、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存在明显负相关[13]。大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此时大学生远离熟悉的家人、朋友独自前往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因此环境适应问题尤为重要。环境适应不仅指入学适应,在加入一个新集体,参与集体活动时,来自他人的支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关于集体活动参与度的研究少之又少,更多地聚焦于集体意识、班级活动等,关于集体活动的方面比较稀少,缺乏对集体活动的具体研究,关于社会支持多数研究着眼于社会支持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改变中发挥的作用,较少的研究社会支持作为一个动态的可变化的在一个情境下给个体带来变化。本研究在调查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社会支持与其关系,为提高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0月选取苏州科技大学大一至大三,理科、工科、文科和其他学科男生和女生共433名作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403名,男生131名,女生272名;大一193名,大二123名,大三87名;理科70名,工科56名,人文社科258名,其他学科19名。担任过活动组织者217名,没有担任过活动组织者186名。
  1.2 研究工具
  1.2.1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问卷:
  以重庆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班级活动参与度问卷》[12]为基础,编订《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问卷》评估被试集体活动参与度,问卷内容共分为3个维度:活动参与发展性、活动参与体验性、活动参与自主性。问卷选项设置为5点量表的形式,被试依据自身判断选择1~5点,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作1~5分。根据被试选项进行计分统计,在3个维度上得分高的是集体活动参与度较高的学生,得分较低的是集体活动参与度较低的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各维度信度和问卷信度都在0.8以上,问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问卷各维度与问卷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均高于问卷编制的平均标准,问卷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为0.93。
  1.2.2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肖水源[11]在1986~1993年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以用于了解个体社会支持水平。该量表共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对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量表的总分一致性R为0.92,各条目一致性R1~10在0.85以上,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该问卷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约为0.75,表明量表内容效度较高;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约为0.50,低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对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数据先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及多因素方差分析;活动参与度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关系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和各维度线性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体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体情况,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集体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性和自主性方面认识具有一定差异。在具体的3个维度上,大学生对集体活动在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方面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程度较高,表现得更为积极;对其在集体活动中参与的体验感及自主性程度明显变低。见表1。
  表1 403名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性别差异分析
  女大学生在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发展性、体验性及自主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但差异不显着(P>0.05)。见表2。
  表2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不同性别得分比较(分,xˉ±s)
  
  2.3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年级差异分析
  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在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和自主性维度得分差异显着,在发展性和体验性无显着差异。经LSD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在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和自主性得分均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大学生;大二年级发展性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年级(P<0.05)。见表3。
  表3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不同年级得分比较(分,xˉ±s)
  
  2.4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学科背景差异分析
  在调查的理科、工科、人文社科和其他社科中,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未有较大差异(P>0.05)。见表4。
  表4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不同学科背景得分比较(分,xˉ±s)
  
  2.5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组织者差异分析
  大学生是否担任过活动组织者在参与集体活动上面并未有较大的差别<,尤其在集体活动参与自主性方面。见表5。
  表5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是否担任过活动组织者的得分比较(分,xˉ±s)
  
  2.6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多因素方差分析
  根据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以大学生的性别和学科背景为自变量,以集体活动参与度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集体活动参与度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性别和专业的交互作用显着。通过简单效应分析进一步发现,在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发展性、体验性及自主性上,男性大学生在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集体活动参与度显着高于其他学科,在女性大学生的结果不是十分显着。见表6。在交互作用图中可更加显着看出男性大学生中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与其他社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见图1、2、3、4。
  表6 403名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得分比较
  
  
  图1
  
  图2
  
  图3
  
  图4
  2.7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为探寻大学生集体活动的深层作用机制,将其与社会支持问卷的数据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与各维度和各影响因素之间显着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与活动参与发展性、体验性、自主性、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见表7。
  表7 403名大学生社会支持因素与集体活动参与度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2.8 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在集体活动参与度与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显着相关的基础上,控制人口学变量后进行深层次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对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具有最高的预测力,社会支持可解释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30.5%的变异量,对班级活动参与发展性预测力相对较低。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社会支持与集体活动参与度的影响呈正向预测作用。见表8。
  表8 403名大学生各变量对集体活动参与度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对多数大学生来说集体活动的体验感一般,这其中可能受集体活动设计、安排等客观性因素的影响。已有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实用性”的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更愿意参加商业实践类和专业学科竞赛类项目[14],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场适应能力,丰富简历,增强就业竞争力,相比之下,对提高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活动则不太感兴趣。在集体活动参与自主性这一方面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参与活动积极性不足,自主意志较弱,参与集体活动的推动力不强。在大学生活中,多半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是强制性规定,如为补修课外学分而参加的讲座等活动,这种情况下很难感受到集体活动开展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性别、学科背景上无显着差异。可能原因为所取被试样本全来自同一院校,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概率几乎相等,今后的研究可以采取不同院校、不同院系的被试进行横向比较。是否担任过活动的组织者对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无显着差异。活动组织者在一场活动中更加关心统筹规划,很难同时感知参与活动的感受,当作为参与者参加一场活动时态度也会随之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集体活动参与度上存在差异。在参与活动总分和自主性方面,大一年级学生显着高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为大一学生刚到新的环境时充满激情和兴奋,还处于大学探索阶段,是重新建立关系圈并定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各种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大学刚开学时的社团活动会吸纳大一新生去参加,新生的活动积极性较高,参与活动自主性较强;大二、大三的学生更多面临着学业、就业问题的选择,其关系圈、生活模式基本固定,普通的班级活动或社团活动对其吸引力不大,大二、大三的学生更愿意参加“功利性”的活动[8]。在上述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集体活动参与度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男大学生在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集体活动参与度显着高于其他社科,而女性大学生差异不显着,分析其原因为男生在读偏向实践类方向的专业时参与集体活动程度较高,相比其他专业这类学科实践机会较多,在外活动比较频繁,对集体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女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对参与集体活动并没有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与社会支持因素呈显着正相关,即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也会相应升高,反之亦然。同时在集体活动参与度与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显着相关的基础上,控制人口学变量后进行深层次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陶沙[13]研究结果显示,在入学后第一学期的适应过程中,个体社会支持总体感受的提高与父母与新同伴提供的支持程度具有显着正相关,大学时期对个体人生发展是重要的转折期。在进入大学前,父母提供的支持相对较多,老师也会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进入大学初期,父母的支持仍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其他支持源提供的支持均显着降低;进入大学一学期后,父母与同伴提供的支持程度明显上升,老师提供的支持继续下降,尤其是大学生活中同伴的支持比重渐渐增加,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同伴的支持尤为重要,获得较多的支持能增强参加活动时的信心,提高积极性[1]。研究表明,高支持水平的学生在新环境中适应能力高于低支持水平的学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个体孤独感较低,对同伴的评价更高,对学校的态度更加积极[2],对同伴关系占人际关系重要比重的大学生来说,同伴的支持会让其更容易融入、适应群体生活,能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有更好的表现,反过来,对集体活动的自主性、体验性也会提高[7]。
  本研究的发现对提高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活动之一,参与集体活动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思想水平,锻炼身体素质,也能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完善自我该概念。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的因素之一,学校可以动员老师和学生组织给予同学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还可以联系学生家长,一起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学生自己也要有“帮扶”意识,与自己的同伴相互鼓励、支持,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②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在性别、学科背景和是否担任活动组织者上无显着差异;③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呈显着正相关,并具有较高的预测力。高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态度会更加积极,较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态度较为消极。

  参考文献
  [1] 鲍英善,胡月.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特点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732-734.
  [2] 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1):114-116.
  [3] 胡然.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13):61.
  [4] 韩栋.90后大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2(6):80-84.
  [5] 韩金明.关于“9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模式的研究[J].理论界,2011,24(8):200-202.
  [6]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8(1):66-69.
  [7] 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3):73-81.
  [8] 李改,王斌.课外活动参与对学生领导力的影响: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75-82.
  [9] 林丽萍.“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培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 彭海霞.大学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12] 詹积新.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其与班级活动参与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13] 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1-5.
  [14] 孙若东.大学生自我接纳、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