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透彻地教与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2022-06-08

彭小艳(江苏省泰州市向阳小学,225300)

一、我们需要“透彻地教与学”:一次教学观摩获得的启示

走进台湾五年级《智救养马人》教学的课堂,像是走进了小型的故事沙龙,教师是沙龙的主持人。其间,我最欣赏的是,教师始终围绕课时的“主打”目标(即正确记取聆听内容,有条理、有系统地说话)不断深入,直至让学生学透。比如,刚开始教师带着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时,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适机小结:这是故事的背景,这是起因、过程、结果,这是作者的感想;学生给课文分段时,不断提醒:老师再次提醒你们哦,好好想想哪些是故事的背景,哪些是起因、过程、结果,哪些是作者的感想。如此,学生对课文结构从混乱模糊到逐渐清晰,进而顺利给课文分段,并能自己概括出故事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作者的感想。整个教学过程任由学生思维发展,看似天马行空,好不随意;与此同时,也让人明显感觉课堂容量偏小。经了解,原来台湾小学阶段一篇课文要教学一个星期,我很是震惊。但细细琢磨,这样的“教”和“学”才能透彻——教师始终心系学习目标,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渐行渐深、渐入佳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轻松地在文本间“不停地来回奔走”,获得领悟。

教师制订的《智救养马人》一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透过课文认识晏子与晏子机智的事迹。

2.具体说明自身“机智化解危机”的生活经验或故事。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词典分辨多音字。

4.运用课文中的句型,练习造句。

5.阅读与“机智”相关的文章,并说出可以如何应用在生活中。

6.以“机智化解危机的经验”为话题,完成一篇记叙文。

台湾教师的课堂差不多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专家们认为,整个教育教学需要“透彻地教与学”,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更加积极地改进教学方式。还强调,一个人的认知规律是该学什么就学什么,该学多少就学多少,要学就应该学透。

台湾现行小学国语教材课文的篇目设置,为“透彻地教与学”提供了土壤。以台湾南一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一学期14篇课文(其中记叙文10篇,韵文2篇,说明文1篇,应用文1篇),学生一般一周学习一篇课文。而我们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一般是两三个课时,教师一般也会遵照这样的课时安排。因为每学期的课时总数是固定的,假如这一篇课文课时用多了,就意味着其他课文要减少课时。少讲肯定不行,小学试卷中有许多题目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反复地读背课文、听写词语,这些题目很容易丢分。所以,教师利用两三课时教完一篇课文后,会马上再启用两三课时教下一篇课文。

二、如何实施“透彻地教与学”: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许多语文课,40分钟的课堂,通常包含十几甚至二三十个学习内容,教师上课只能“东抓一下,西摸一把”,课堂看起来什么都有,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好。比如,关于“比喻”这一修辞,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复习时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12年的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教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对于阅读教学来说,40分钟教学十个甚至二三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教到最后,或许教师都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该学多少?什么是真正的学透?现行教材能否让学生学得通透?当下,指望短时间内改变教材的编排方法,不现实。但围绕“透彻地教与学”,我想教师还是可以作为的——教学中的“点”尽量少一点,不为设计而设计,把时间让给学生,实现一学一得。为了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通透、学得有效,教师可从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有针对性地设定课时“主打”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开始就提出:“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统领,是方向。的确,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作者都会全盘考虑、系统安排。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已有认知水平,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设定课时“主打”目标。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文教学目标的制订为例进行说明。教参上关于这一课“教学要求(目标)”的表述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够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我们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的相关要求进行剖析,注意到其中两点:“1.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据此,制订了一个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需要、体现教材个性特点及课程标准相应要求的课时“主打”目标:

1.学会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借事说理”文中“事”与“理”的关系。

3.通过读懂“事”,联系生活实际,明白文中第7自然段中的“理”。

(二)有层次地设计教学流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应当挑选那些典型性知识,有层次地推进教学,切不可不分主次和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知道,每一篇文本都有很多的“点”可以举一反三,有的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有的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有的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有的从课外阅读的角度,有的从写作的角度……究竟选择哪一个“点”展开,这就需要悉心解读文本、揣摩编者意图、了解学情。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课,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疏通全文,稍稍涉及写作方法。第二课时,深入解析写作方法,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系统的认识,便于后面的写作迁移。教师从写作表达的角度举一反三,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片段如下:

师课文能将谭千秋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鲜明,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呢?

生抓住谭老师在危险到来时的动作、语言进行描写。

师这样的描写就叫正面描写。

师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文中还有描写地震来临时环境变化的句子。咱们再读一读。

(学生读4处表现环境变化的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师这样的描写就叫侧面烘托。另外,文中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语言的描写也侧面烘托了谭千秋的英雄壮举。

师侧面描写会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师下面,我们就仿照侧面烘托中“环境衬托”的方法,来练写一个小片段。同学们如果能自创情境最好,如果觉得有难度,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3个情境,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一段环境描写。

(课件出示情境:①考试试卷发下来了,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②一个人走夜路……③……我成功了……)

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倡“随堂练笔常态化”,要让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力求读悟结合、言意兼得。此外,在朗读指导、课外阅读、习作指导等方面,在不同的年段都应体现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态势。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观念”,就能明确“这一篇”与前后课文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互联系,在授课前就能明确新知识“举一反三”的方向,为学生的再学习、再迁移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有责任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会”,从本质上讲,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化而“学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不是依靠教师被动地“教”,而是依靠自己主动地“学”。因此,教学中,更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或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换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应当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语文课,都不是“顺学而导”,而是“顺导而学”,不应提倡。

公开课也好,常规课也罢,更多的还是应该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个体,更是学生全体;不仅是“优等生”,更是“学困生”。“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所驻留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教师“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应当与学生“想学什么”、“实际在学什么”勾联起来,也就是说,“学生在这堂课究竟学的是什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

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对于学生在一堂堂语文课里学了什么,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评课者,很大程度上乃是想当然,甚至是自说自话。我们不妨尝试:在一堂课后的隔天,找五六个学生问一问,问问前一天的那堂语文课他们学了什么。五六个学生很可能会给出五六种不同的说法,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学了哪些具体的内容,他们其实并不知晓。由于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习以为常,学生可能还会惊讶地反问:语文课还要学具体的内容吗?然而,学不到具体内容的课,能算课吗?我们不知道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却说我们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何其荒谬!

在课堂上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乐趣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的导向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