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用诗歌的方法教诗歌——《新安吏》教学谈

2022-06-08

薛颖颖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0000)

一、教学设想

2014年3月,我参加了一次赛课活动。按照评选组委会的要求,大赛方只提供篇目,不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文本需参赛者自行排版、整理;授课篇目不在日常教学范围,备课资源相当有限,需参赛者自行研读文本,设计流程;参赛者从拿到课题到走向讲台,准备时间约24小时,不得与教学对象在课前见面或沟通。当我拿到杜甫的这首《新安吏》时,着实感到压力倍增。可当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后发现,不管怎样的局限和束缚,诗歌教学总有它的宗旨。我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放在诗歌教学中,就是尊重文体的特征,挖掘文本的内涵,用诗歌的方法来教诗歌。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诗歌围绕“点兵”事件展开,从“客”的角度叙述了事件的过程,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在文本定位上,我个人主张抓住杜诗“以事入诗”的特点,涵咏诵读,鉴赏品味,从而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感受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石壕吏》导入,唤起其对杜甫“三吏”的印象。先立足宏观,梳理诗歌脉络;再强化细节,涵咏精读语言;最后以期达到自然生成,体会杜诗丰富意蕴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脉络

师各位同学,杜甫有一首诗,大家一定非常熟悉,(PPT展示《石壕吏》)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一位忧国忧民、具有民本思想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杰作“三吏”、“三别”也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组诗“三吏”中的另一篇——《新安吏》。

师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全诗,看看哪些字音和字义还把握不准,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相互交流。教师正音后学生再读。)

师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事件是什么?

生好像是一个路人看到有人在征兵。诗里说:“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师这一句总领全诗,其中哪个词语点明了主要事件呢?

生点兵。

师很好。纵观全诗,“点兵”这件事又是以什么人的视角展开叙述的?

生(齐)客。

师我们经常说,读诗要身临其境,把自己置身其中。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围绕“点兵”,立足“客”的视角,诗人写出了事件的几个阶段?

生首先,这个“客”是路过此地,诗歌开始是一段对白,所以第一个阶段是“客”询问点兵的情况。

生第二个阶段,诗人在描写点兵的场景:“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我还发现,诗歌余下部分都用了上引号和下引号,这说明都是对白,这部分内容和上面的内容不太一样。

师非常好,刚才你说描写点兵的场景,这是站在作家的角度概括的,如果立足“客”的视角,你会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所见所闻。

师你读书很仔细!关注句读和符号,这种习惯很好,它可以帮我们理清诗歌的脉络和层次。引号里的内容相对集中,你能看出这段对白是谁在说吗?

生应该是“客”。从开头的“莫自使眼枯”到“收汝泪”再到“勿泣血”,可以看出是客在劝导安慰百姓。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劝慰来概括第三个阶段。这样一来,我们通过把握典型动词:借问、见闻、劝慰,了解了这首叙事诗的事件和脉络。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石壕吏》引出《新安吏》,旨在有限的时间内,唤起学生过去的阅读经验,消除对陌生文本的距离感。抓住诗中贯穿全诗的“点兵”一词,以点带面,梳理全诗,理出层次。只有整体把握了诗歌,才能为下一步精读、涵咏诗歌打下基础。]

(二)精读涵咏,体会诗人情感

1.品味语言,诵读对话,把握情感。

师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诗更须细细品读、静静品味。请大家仔细阅读诗歌,思考交流:“客”问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生客问:“县小更无丁?”注释里说“更”是“岂”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地方难道连“丁”都没有了吗?注释中又说“百姓宜以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成丁才服兵役。而下文说道:“次选中男行”,可见府吏抓的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

师结合注释理解得很好,在一问一答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我感到诗人言辞中有一种斥责之情,不满这种强行征兵的行为。

生“县小更无丁?”带有一种反诘口吻,可见他内心不平、不忍,甚至感到荒唐和不可思议。

师嗯,作者用了“借问”二字,我们读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这个“借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借问”说明诗人虽然不平、不忍,但是依然毕恭毕敬,有礼有节地质问。但从下面他追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进一步说明,诗人很有正义感,并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气势。

师这里分析得很在理,我们从新安吏给出的回答又发现了什么?

生“府帖昨夜下”,“昨夜”说明时间很短,一个“下”字突出事件紧急,迫在眉睫,同时也不容置疑,无可商量,这说明新安吏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生我觉得也未必是态度蛮横,其实,新安吏无法正面回答作者的问题,只好以“府贴下”作为借口,言下之意是“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回答。

师两位同学发言都很精彩,一个咬文嚼字,一个设身处地,这两种理解你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喜欢后者的解读,因为它把新安吏也囊括到不幸的人群中,征人无法主宰他们的命运,新安吏明明知道不合理也只能“按章办事”,这样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更深重的悲凉。

师看来,我们读文学作品只要真的“入境”,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懂作家文字背后蕴藏的情感。下面,结合刚才建立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诵读中注意语气,把握情感。

(学生分小组按角色诵读。)

[设计意图:反复咀嚼文本中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读出语气、语态,读出人物心境,读出文字背后的味道。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研读,才能让学生获得读诗的审美体验,“入境”后才有可能实现对诗歌的深度鉴赏。]

2.把握细节,明确手法,鉴赏诗句。

师从刚才的一问一答中,不难体会出杜甫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而

诗中描写“点兵”场景的句子:“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作者跟府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思考:“客”所见所闻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诗句交流鉴赏。

生作者看到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有母亲送行。

师那为什么父亲不来呢?

生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通过“有母”的言外之意,可见另外一番惨景。我突然想到《石壕吏》里好像也有类似的描写。

师不错,读诗需要我们在联想、迁移和比较中有更深刻的感悟。大家还能回忆起类似的诗句吗?

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师那更是一番凄凉之景,连老妪也不放过,本诗中尚有“肥男”可见。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肥男”呢?

生我觉得“肥男”也恰恰是由于母亲健在加以照料,所以才会比较健壮。那么“瘦男”的际遇就不难想象了,不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吗?

师是的,诗人寥寥数语就精细地从被征的“中男”里分出“ 肥男” 、“瘦男”、“有母”、“无母”、“有送”、“无送” 等类型,既描述了母子生离死别之恨, 也有孤儿茫然无告的悲哀;既说明了被征人数之多,也烘托出送行时的凄惨气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七嘴八舌)对比、烘托。

师用经济的话来描物状态是杜甫的强项,他通常用白描,简单明白,却叫人读不够,比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此处依然,“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游国恩曾经这样评价杜甫的诗,(PPT展示)“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说将自己的主观意思、思想情感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地说出来。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

师杜甫笔下的画面,逼真到了极致,写出来的场景,总是通向更多的场景。杜甫的诗又被称为“诗史”,但杜诗首先是诗,其次方为史,诗是具象中见抽象,所谓凝练,是对生活高度的概括。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说说下面一句:“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他们都选用了“白水”和“青山”的意象。

师刚刚说到要迁移比照,果真学得快。不过李白的诗句是用来送友人的,这里是生离死别,你如何看待这两个意象呢?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觉得李诗中“白水”绕着东城是形容对友人离别的不舍,这种情感如同流水一般绵延不绝。杜诗中的“白水”象征以泪水送行,又是在夜幕降临之时,充满哀伤和凄凉之情。“青山,”让人想到“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往往给人一种亘古不变的意味。征人出发后, 夜幕如同死神一样降临,仿佛连山也跟着哭,这个哭声也是经久不停,犹在耳际回旋往复的。师鉴赏得相当好!这两句以眼前景抒心中痛,白水东流,青山犹在,处处呜咽, 人人哭啼。通过这样的烘托渲染,作者把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形象地加以再现,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凄惨哀伤的图景,诗人内心的沉痛不言而喻。

[设计意图:对于诗句“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本身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发现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针对学生思维的局限,引导学生从征人父亲的角度,迁移引申,以诗解诗,触类旁通地读诗,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语言系统,缩小今人和古人的内心距离。]

3. 联系背景,炼字炼句,体会心境。

师回顾诗歌前面的内容,诗人对“点兵”这一事件的情感态度是不忍、不平、哀痛、同情的。接下来,诗人开始劝慰,结合注释,说说诗人究竟在劝慰什么?生不要伤心,不要哭泣。工役不是太重,离家也很近。温饱不用担心,将帅待人也宽厚。

师通俗易懂,译得不错。只是,这样的言辞与之前的态度大不一样——先前诗人义正言辞,充满同情,如今,怎么就欣然接受少年战死沙场、民不聊生的事实呢!如此“劝慰”与之前的情感态度矛盾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学生思考,相互交流讨论。)

生不矛盾。哭是无用的,哭死了也无法改变结果。所以,诗人说“请不要哭了,不要过分伤心,收起眼泪吧,就是把眼睛哭瞎了,天地也终归是没有感情的。”我从中读到了无限的悲凉。诗人并没有改变立场,只是分析现实。

生结合注释中的背景文字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也没有办法主导自己的命运,命如草芥,天地无情。杜甫是一个读书人,国将不国了,个人的命运也无意义了。

师“天地终无情”就是说“天道无情”,天意如此,有什么办法呢?这里含有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你们能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很好!除此之外,杜甫对唐王朝战败是何态度?你能找到体现他态度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吗?

生我读到杜甫有激励朝廷军队的味道。

师具体说说。

生比如,称朝廷军队为“我军”,称对方为“贼”,都能看出他的立场;“王师”让人想到后来“王师北定中原日”,那是天子的军队。“日夕望其平”说明他希望朝廷打胜仗,平定战乱。

生明明被史思明的部队打败了,但作者解释说“岂意贼难料”,其实就是为朝廷找台阶下,我觉得这跟杜甫的政治立场有关。

(学生笑。)

师呵呵,毕竟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存”的理想,是个忠君爱国、心忧天下的文人啊。开始用“莫自”,最后用“勿泣血”,同样是否定,同样是劝慰,有区别吗?

生当然有!“莫自”比较委婉点,带有同情和理解,是劝慰。“勿泣血”语气更坚定有力,这里多了份激励的味道。

师太细致了,这个也被你们发现了!你怎么看这细微的差别?

生我认为杜甫一方面意识到民不聊生,不能袖手旁观;另一方面他认为抵御安史叛军事关国家存亡, 大敌当前, 如果不继续补充兵员, 不平息叛乱,唐王朝就要遭受奴役, 国家就要分裂, 到时候不仅民不聊生,还会生灵涂炭。因此, 他不得不劝慰征人参加平叛战争, 鼓励他们忍痛奔赴前线。

师也就是说,立场态度并不矛盾,但是诗人的内心情感是矛盾而复杂的?

生是的!

师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教师板书,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何时何地并准确恰当地引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则是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关键。学生读到诗人情感的矛盾处产生了困惑,这个困惑非得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才能解决,知人论世才真正富有意义。借助这一手段,抓住杜甫的“态度”这一小切口的问题做文章,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促进其提升鉴赏诗歌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全诗,吟诵诗人佳作

师冯至先生说: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从《登高》到《兵车行》,从《石壕吏》到《新安吏》,我们每读他的诗作,就有一股力量令人昂起头来,他总是真实又集中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苦难,把每个人的心灵展现给世人看。杜甫的眼睛总是盯着民间,从

个体到民族,从眼前到天边。“盯”有两层意思:一是看得细,二是弄清对象的来龙去脉。他活得执拗而坚决,在杜诗里,我们读到了深沉与博大,闻到了思的气息、追问的气息。就让我们替诗人一吐其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让我们大声吟诵全诗。

(学生齐诵诗歌。)

三、教后反思

王尚文老师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远不如不研究好。”也就是说,技巧和方法不是关键,如果文本理解不深入,再多的招式都徒劳无功。所以,淡化技巧、返璞归真,用诗歌的方法教诗歌,读出诗味,体会情感,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一)对诗歌教学中“读”的再认识

诗歌的鉴赏学习离不开“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默读、诵读、美读、比读、研读,等等。无论怎么“读”,都应该建立在语言的体验和鉴赏的基础之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炼字、修辞、描写、句式等方面多角度地品味文本中精彩的词句。

于是,在整体把握《新安吏》的脉络后,通过从文本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入手,由字到句,由句到章,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辅以恰当的追问,力图不断地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意蕴。学生渐渐地从表层的语言现象,领悟到杜甫深邃的生命情感。特别是鉴赏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借助其他诗句,以诗解诗,触类旁通,通过读懂“一首”,从而了解“一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想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入诗歌的语言系统,只能是枉然。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读”懂文本,特别是经典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但是,它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必要的可能。只有教师的“读”结合学生的“读”,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让学生真正受益。

(二)对诗歌教学方法的再认识

诗歌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如知人论世、考析词意、身临其境、咬文嚼字、草蛇灰线等等。然而,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文本对象、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学习能力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诗歌教学常常涉及背景资料,过于强调背景,往往会淡化文本的探究,错失文本里蕴藏的“出人意料”或“意外惊喜”,也会阻碍学生创造性的解读和思考。所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时,不妨按需供给、适时点拨,反而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印象深刻。

诗歌鉴赏的方法还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比如学生对杜甫立场态度的讨论,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甚至还有完全偏离作者意图的猜测。但是,不管如何,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迎合揣摩作者的意志到融入自我的延伸思考,都是对文本价值的再创造,这种探索和追问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有意义,也是孙绍振老师所说的“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调节”。这样的鉴赏过程会拉近我们和作者的心灵距离,也会发掘出另一个“我”来。毕竟,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体现的人性是相通的。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