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发展

2022-06-08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存在着金融抑制和投融资结构错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随着网络交易技术的进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互联网金融灵活多变的交易方式和创新模式激发了投资渠道匮乏的中小个人储户的热情,短期内大量个人储蓄从银行流入互联网融资平台。于是有学者认为银行因此将没落,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昙花一现。本文以为,认真研究两者的优劣势,探讨两者之间的竞合关系,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金融业,也是一种发展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共生关系;种群增长模型 
  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以来存在供需失衡和结构错配的问题,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始终无法提高,而今年来网络支付技术的不断突破,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匮乏,种种因素的糅合作用促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克强经济学”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以及李克强总理推动的“互联网+”政策更是添柴加火使得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新事物产生必然会与旧事物产生摩擦冲突,作为旧事物的银行业因此受到了猛烈冲击。如何融合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将会是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在国内金融市场蓄势革新的背景下,探究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关系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源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的结构性缺陷,即银行对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储户在投融资需求方面长期得不到满足,而新兴的网络投融资平台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现在互联网金融却因影响到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而受到银行业的打压。可利率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当下处于开放利率的缓冲期,若银行业执着于维护统治地位而不顾革新的内在冲动的话,迟早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希望在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成长同时,又能让传统商业银行继续发展壮大,同时还能促进中国的金融市场愈加繁荣,那么探讨两者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都属于金融服务领域,同享同一块蛋糕,竞争在所难免,但从两者的业务结构上来说,两者的竞争并非零和博弈,存在着共生发展的基础。 
  二、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发展理论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支付技术创新了金融交易模式,降低了融资成本,使得普惠金融的实现更进一步。探究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原因,还在于传统金融的市场高度管制和商业银行在服务上的局限性和金融创新领域的盲区。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也倒逼了商业银行加快促进金融业务上的改革创新。 
  1、网络融资平台丰富了投资者资金的流通渠道,这给商业银行在个人储蓄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流失,导致商业银行被迫主动研发一些新型的业务模型以期适应互联网时代到来而产生的新形势。2、互联网金融迸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融资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人投资者和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需求,这也倒逼了商业银行重新重视中小企业信贷,重塑银行业的放贷方式。以往的银行放贷中,由于中小企业的资信难以取得以及商业银行的体制等原因使得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方面始终不愿意积极参与。然而网络支付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模式的出现,使得那些在传统银行征信体系之外的中小企业也有了透明的企业信息。通过“大数据”重建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增加小微企业的放贷比例,提高传统银行的资本配置效率。3、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支付技术使得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第三方支付已经逐渐取代传统银行的中间业务,倒逼银行下调服务价格,改善不合理定价。短期来看确实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从长期发展看这有助于银行摆脱中间业务盈利的依赖,更专注于创新业务能力。 
  (二)商业银行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不能独立于商业银行,在很多领域还需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体量支撑。首先,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正是由于弥补了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上的缺陷;其次,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理财产品基本上都依附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标的物和支付渠道。 
  1、商业银行可以协助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绝大部分需求者都是并未在银行征信体系中备案的中小微企业与个人储户,互联网金融运用大数据对这些交易者进行资信评估,开展相应程度的业务。这种官方征信体系之外的资信评估系统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储户提供便捷的投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互联网融资平台的风险系数。所以,融合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估方法将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减少试错的成本,更健康地发展。2、运用商业银行的托管业务可以降低P2P平台的违约风险。网络融资平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为了防止“跑路”的可能性产生,可以将平台资金托管在商业银行下,以强大的银行信用作背书,一方面督促网络融资平台严于律己,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投资者和融资者的信心。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共生发展 
  “共生”一词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百余年后,对共生现象的研究已渗透到社会、生态、经济等多个领域,均取得卓越的成果。在我国,袁纯清(1998)首先将种群共生理论引入金融领域,并用来解释两种不同的金融形式在同一金融生态下的竞争合作演进现象。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均是我国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单元。从种群共生理论的观点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合理搭配将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从而改善当下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和结构错配,金融体系极不完善,资本配置效率极其低下,大型国企存在着资金过剩的情况而中小微企业却有着融资难的现象。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正是针对着这种融资市场的缺口而产生,在金融主体上对银行影响有限,仅仅在个人储户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方面带走了一定程度的银行存款。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是存在着共生的客观基础的。一方面,商业银行摒弃依靠垄断来盈利的模式,专注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建设和征信体系,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双方保持良性互动,共生共存,才能改善我国现有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双赢。 
  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共生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环境 
  从共生环境的角度上看,一是要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保证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政策上可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减少各类金融管制,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二是强化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规,明细互联网金融相关主题的权利与义务,保护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最大潜在隐患就是风险控制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监管来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原则方面,互联网金融监管一方面应将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相结合,体现一定的容忍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监管的一致性,加强信息披露,严防利益输送,保障公平透明。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水平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倒逼作用,商业银行就需要在新兴的一些金融模式上下足功夫:一是提升银行内部信息化水平。商业银行可以引进最新技术的内部管理系统,在业务条线上改善交流渠道,疏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通道,借用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等等分析模式来重塑自身的信息分析系统。二是加强平台化程度。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征是高开放度的网络融资平台,这些平台直接面向投资者,投资者可以便捷的进行投资操作。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自身的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客户,而不是逐渐沦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后台”。(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期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J].改革,1998(2):101-105. 
  [3]彭迪云,李阳.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关系及其互动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33-139.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